【博你體︱ExceptionF1】F1麥拿倫新前翼 「我很醜但我很有用」

撰文:潘思維
出版:更新:

來到今年的第 5 場賽事,F1 終於重回歐洲的懷抱,比賽場地是各 F1 車隊熟識的 Circuit de Barcelona-Catalunya 賽道,亦是近年 F1 舉行冬測的賽場。這條全長 4.655 公里的賽道,集合了各樣賽道特性於一身,Sector 1(第 1 路段)是長直路加快彎,S2 是中、慢彎,S3 是慢、超慢的 Chicane 彎角,有些似 Monaco 賽場。所以有說能征服這賽場的戰車,在大多數的賽場也會有不錯的表現,亦是各隊測試新部件的理想場地。

今站有不少更新的紅牛車隊。(視覺中國)

我越發覺同大家分享星期五 FP(計時練習)情況是沒有太大意義,因兩大車隊為了 Power Unit(動力機組)的配額問題而將引擎出力調低,那些 Qualify Simulation(模擬排位)時間便變得沒有太大的參考價值,只有 Red Bull 在獨個兒努力,但 Ricciardo 也努力得過火而撞欄,幸好那隻是舊頭翼,新的在 Verstappen 手裏。Red Bull 帶來更新不只表面的頭翼、Bargeboard(車側大形導流板)這些例行公事,而是藏在引擎艙下的整套散熱系統,能提升部 RB14 的整體效率,從而在極速及彎角上獲有較佳的可駕性,據聞平均圈速會有 0.4 秒的提升。至於 7 至 12 位便是中游的競技場,暫時被 Haas 、McLaren 、Force India 瓜分,6 位車手只是相差 0.3 秒。之後才是 Renault ,兩位車手有不同的測試程序,Sainz 好像裝有新的頭翼,而 Hulkenberg 的是新 Bargeboard ,車隊似乎不以圈速作為優先考量。跟住便是 Toro Rosso ,Sauber ,Williams ,目前以 Sauber 比較穩定,而宣稱有重大更新的 Williams 還是在迷航當中,連 Kubica 也說部 FW41 的平衡性不達標,就算用大量更新套件後,可駕性仍然很低。Williams 已經辭退了主設計師 Ed Wood ,以後要何去何從,真是令所有粉絲為之擔心不已哦。

法拉利倒後鏡又有新攪作。(視覺中國)

在 Race Simulation(模擬正賽)上,Ferrari 、Mercedes 較盡力了些,但似乎仍手握一些後着,真實表現還未完全發揮出來。表現最好的是 Verstappen ,他在第一個 Stint(賽段)用上紅邊 Supersoft 胎,跑的圈速比各對手要快 0.2 秒以上,最差的是 Hamilton ,他要慢上 0.7 秒以上,完全是給套 Supersoft 玩壞了的節奏。反觀 Vettel 、Bottas 能找到些發揮空間,兩人的平均圈速只相差 0.02 杪。而 Kimi 因 PU 出問題而沒有較像樣的表現,車隊還未知問題所在,但為安全計而替 Kimi 換上整副新 PU 。總括來說,暫時是 Red Bull 佔先,之後是 Vettel ,Bottas ,Hamilton ,Kimi 是未知之素。同 Baku 站差不多情況,Red Bull 在星期五 FP 表現較好,但到星期六時便給調高了出力的 Ferrari ,Mercedes 趕過頭,今站的情況會否一樣,很快便有題案了。

Kimi Raikkonen受到PU(動力機組)出問題,練習賽未如意。

因為賽場在上年尾重舖路面,賽道是比較平滑,導致抓地力不是很高,加上風速較高,方向變化也大,這場地狀況確是困擾了不少車手。另外,Pirelli 為免車胎產生 Blistering(胎面因過熱而起泡),狀胎面的厚度減少了 0.4 豪米,令工作温度範圍下降 10 度,而在數據上 Supersoft 胎較黃邊 Soft 胎快上 0.4 秒,Soft 胎亦較白邊 Medium 胎快上 0.7 秒,不過今季 Pirelli 的數據與實際情況往往有不少差距的。各隊似乎仍未能掌握到新胎的胎温變化,尤其是較軟身的 Supersoft 胎更令各車手頭痛,只有 Verstappen 及 Vettel 能改善 Soft 胎做的最快圈速時間。

正賽時的車胎策略要視乎場地温度而定,有可能是 1 停,甚至是 3 停也有機會用上,觀乎 W09 較受 Supersoft 胎的表現困擾,Hamilton 用 Soft 胎去衝 Q2 的機會也不少,好等以此胎起步來增加車胎策略上的彈性,Bottas 暫時的表現是可以在 Supersoft ,Soft 胎之間作出選擇,Vettel 的情況也一樣,唯獨是 Kimi 較不明朗,應該會同 Vettel 一樣,而兩部 Red Bull 按理會用 Supersoft 胎吧。

麥拿倫有多樣更新。(視覺中國)

講少少 McLaren 的更新,大家的注意力集中在前翼上面,除此之外還有 Bargeboard 、Turning Vanes(頭鼻下導流翼)、Diffuser(車尾氣流擴散器)等等,而 Sidepod(側箱)的外形沒有變化,意味內裏的散熱系統可能仍維持不變,或許要待 Canada 站時與 PU 一同更新也說不定。前翼主要是 Nose Cone(頭鼻)有顛覆性修改,正如我上個 Post 說,是要經過 FIA 的撞擊測試才能使用。從外形看大家也會有熟識的感覺,鼻尖底的闊大空間及左右鼻孔是參考 Sauber 的設計。中間入氣口明顯是由 Red Bull 借鏡過來,有增加頭鼻底的氣流流量及符合賽例橫切面規定的作用。頭鼻兩側的長長副翼是為集中將氣流導向下面由前翼支柱向後伸延的披風形狀導流翼,一看便知是參考 Mercedes 的傑作,Williams 亦有應用上。鼻樑上方到前懸掛接點是由窄變闊,類近 Mercedes 的設計,滅少 Nose Cone 的整體面積以滅低風阻。前攝影機的支柱亦與 Mercedes 的相似,是有導流作用的。這新前翼是否只是單單提升了流向車尾各部的流量,我想應不只於此功效的,還有些隱藏在內裏未被發現吧,好像 Nose Cone 底部亦有謎之入氣口,暫時不知作用為何。在整體外形上,這新 Nose Cone 確是不太討好,但當實測後似乎有不少正面的表現,看看正賽時能否有提升 MCL33 的表現吧。我想遲些或會寫一下 McLaren 這部 B Spec 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