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山】主張天然物料維修行山徑 義工課程推廣可持續山徑概念

撰文:顏銘輝
出版:更新:

環保團體「綠惜地球」舉辦本地首個有系統性的修築行山徑義工培訓計劃,在今月圓滿結束,60名義工在台灣的步道專家以及漁護署老師傅的指導下,了解維修行山徑的基本技巧。
綠惜地球社區協作總監鄭茹蕙表示,香港過往沒有可持續山徑的概念,希望這班義工可以將這個訊息帶給更多市民。她補充,需要向行山人士解釋修葺行山徑的重要性,若果任由水土流失,或最終令政府被迫用石屎固定山路;這不是喜歡大自然的朋友所樂見的。

負責管理全港郊野公園的漁護署,近年間中舉辦修築行山徑的工作坊,招募市民體驗山徑維修的工作。環保團體綠惜地球今月舉辦本地首個具系統性的修築行山徑義工培訓計劃「自己山徑自己修」,招募了60名義工參與一連4堂的工作坊,希望培訓到一班對山徑維修有基本認識的種子義工。

課程有系統性 既有理論也有實習

綠惜地球社區協作總監鄭茹蕙解釋,是次計劃與漁護署工作坊的不同之處。她說:「之前漁護署的工作坊可能是一日,每次有不同的義工,每次都要教導義工使用工具。可能一日的活動中,已經要花半日去講解。我們今次的活動很有系統,先有室內的理論課,令義工有基本知識,之後有考察,最後才會實習。義工既有基本知識,也有使用工具的技巧。漁護署需要義工的話,我們這班義工可以馬上幫到手,或者之後有活動時,我們可以指導新的義工。」

來自台灣千里步道的徐銘謙導師向義工介紹工具的使用方法。(顏銘輝攝)
義工把工具及木材搬上山。 (顏銘輝攝)
+4

「自己山徑自己修」的首堂室內課,由漁護署郊野公園主任李英銘講解香港行山徑的情況,以及由台灣千里步道協會副執行長徐銘謙主講,分享她在台灣及美國修路的經驗。其後,義工可跟隨徐老師外出考察,認識香港行山徑面對水土流失的問題。最後是兩堂實習課,義工要落手落腳用天然物料修路。首堂在徐老師及千里步道的導師帶領下,義工以木頭為主去維修一段麥理浩徑第4段的行山徑;之後一堂則由漁護署的老師傅出馬主持,指導義工在坪墩附近的行山徑,用石頭砌路及排水坑。

60義工花兩日時間修到80米路

「第一次50米,第二次就做到30米,合共80米。」鄭茹蕙計一計,表示60名義工花了兩日時間,其實只是修了不足百米長的行山徑。看起來很短,但鄭茹蕙指重質不重量,「以義工來說,由頭學起,大家來自不同的行業,已經很厲害。不能跟老師傅比,由漁護署做,可能他們一日已經做到這個成績。」

鄭茹蕙續說:「見到義工用心落力參與,不但主辦單位,台灣的老師及本地的老師傅都非常開心。他們會覺得,對於普通市民而言,這不是一份工作,但都願意學習做這樣辛苦的事,修橋鋪路真的很辛苦,搬運的大石及木頭都很重,而且我們超過一半是女學員。她們嬌滴滴,但都運到大石及木頭上山,還要使用一些她們可以一生人都未用過的工具,相信很多人之前都沒想過自己要用鋤頭及翻啄。大家都很投入去做,還會追問課程完結之後可以怎樣幫忙,這份熱情相當令人感動。」她不但希望義工持續參與修築山徑的活動,還想他們將可持續山徑的概念帶給更多的市民。

義工在維修點附近收集石塊。 (顏銘輝攝)
在維修點的前後,都會掛上告示牌,提醒經過的行山人士。 (顏銘輝攝)
+5

「不想上到山又是行石屎路」

鄭茹蕙表示這次「自己山徑自己修」的想法源自3年前,有市民關注山徑石屎化的問題,同時眼見不少香港行山徑水土流失嚴重。她說:「比較典型的例子有蚺蛇尖,用量很高,很多人喜歡去,但風化很嚴重,有水土流失及塌泥的現象。我們一直都想辦法,看看可以怎樣復修。有聲音覺得不要石屎行山徑,所以香港應該要想方法維修自己的行山徑,同時避免用石屎。行山的人都喜愛大自然,想要一個自然環境,不想上到山又是行石屎路。」

鄭茹蕙從外地的導師得知,很多外國的國家公園及出名的山徑,都有可持續山徑管理的概念,「但在香港,這件事很新,簡直可說是沒有討論過,很多人聽都未聽過」,但她認為值得在香港推廣這個訊息。然而,不少漁護署資深的師傅已到退休之齡,人手又不足,如果要持續維護山徑,需要有義工的幫忙。放眼世界,藉義工之力去修葺行山徑,也屬常見做法。

徐銘謙向義工講解修路工作。 (顏銘輝攝)
來自台灣千里步道的江逸婷(左)導師,協助義工維修山徑。 (顏銘輝攝)
+3

培訓義工分擔漁護署工作

她說:「漁護署一直有很好的師傅,去用手作步道的方法修築我們的山徑。不過,他們的師傅很多年紀都大了,人手也不足夠去應付現時行山徑的耗損。不如我們在香港都訓練到一班義工去幫手做一些簡單的工作?你問漁農署的師傅,最花他們時間的工作是搬運材料,其實很多熱愛大自然的行山朋友都願意為山徑付出,應付到搬運材料這些簡單的工作。除了搬運,不牽涉大型機電工具的簡單修建工作也可以。」值得留意的是,市民不應私自修築山徑,要在漁護署認可的義工活動中,才可以幫忙維修,否則有可能觸犯法例。

此外,鄭茹蕙表示有些行山的朋友也不了解可持續山徑的概念,需要解釋。她說:「很多行山朋友覺得,行得到就沒有問題,不要石屎化就可以,但你慢慢細心觀察,很多熱門行山徑的耗損都很大,出現沖蝕溝,又有些愈行愈闊,植被向後退。雖然你這一刻行得到,但水土流失只會愈來愈嚴重,去到對行山人士有危險的話,政府部門就不得不修整。如果我們不及早做些舒緩措施的話,行山徑可能最終會變成很高的梯級,甚至無可避免地用石屎才固定得到,喜歡自然的朋友都不喜歡見到這些事發生。」

在第二堂的實習堂,這班義工在漁農署的師傳指導下修築一條排水坑。(顏銘輝攝)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