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山徑自己修】60名義工親手搬木材上山 打造手作步道 

撰文:黃文軒
出版:更新:

每逢假日,不少市區人都愛往山上跑,加上山野比賽愈辦愈多,郊野公園山徑使用量大大增加,不少山徑路段損毀情況嚴重,同時正面對水土流失問題。有環保團體發起維修山徑計劃,招募60位義工,聯手修復麥理浩徑其中一段,務求打造出可持續發展的山徑步道。

本港郊野公園前年錄得遊客數目逾1,300萬人次,為避免人們過度使用山徑,而對大自然造成嚴重破壞,非牟利組織「綠惜地球」近日舉辦「共築可持續遠足山徑 - 無痕山林教育計劃 」,他們於今年開始舉辦一系列的講座,向公眾傳遞可持續山徑概念,並找來共60位義工,提供一共四次的培訓課程,包括事前的可持續山徑概念講座,以及實地維修山徑,培訓完成後有機會成為核心山徑維修隊義工,未來陸續在全港大小山徑進行維修工作。

一眾義工花上一整天,利用由漁護署提供經處理後的天然木材,親手將木材搬上山徑。(受訪者提供)

上星期,一眾義工到了鄰近馬鞍山的麥理浩徑第四段,為其中約50米的路段進行修復工程。一眾義工花上一整天,利用由漁護署提供經處理後的天然木材,親手將木材搬上山徑,在台灣千里步道協會副執行長徐銘謙指導下,進行修復山徑工程,包括如何疏通山徑水道、將已鬆散的山徑再次修築,以及填補山徑崩塌部分等,從而減輕水土流失情況。

不過,木材階梯的壽命只有大概4至5年,要持續發展,便需有人不斷維修,綠惜地球社區協作總監鄭茹蕙指,手作步道需要持續進行,「我們想義工變成修復山徑的核心成員,日後待山徑出現問題,義工便可以修復山徑,或者協助做一些簡單的工作,如疏通水道等,減輕水土流失問題,紓緩沖蝕情況。」

沖蝕溝,是一種土壤沖蝕現象,土壤在經過強大洪流或雨水沖蝕下,泥土會受到破壞,可能會崩塌,從而凹陷形成許多寬而深的蝕溝。

在香港,令到山徑崩塌的原因有兩個,一是自然因素,泥土因被大量雨水侵蝕而造成溝蝕形象,以致山徑出現一個個坑道;二是人為因素,除了隨著山徑使用量日漸增加,泥土會因負荷過量變得鬆散、容易崩塌外,鄭茹蕙指,還有另一個原因,「行山人士都不喜歡走溝蝕位,因為容易滑倒,所以他們會走上草被,避過坑位,久而久之會形成新的行山小徑,小徑愈行愈闊,於是令水土流失問題更嚴重。」

現時在郊野公園範圍內,屬於漁護署負責管轄及維修的遠足行山徑約有80條,總長度約500公里,主要包括四條長途遠足徑、郊遊徑、自然教育徑及家樂徑等等;而民政署亦有負責修葺部分山徑。

鄭茹蕙指,過去,有關部門多數以混凝土興建或維修山徑,不過近年來,有不少市民喜愛步行自然步道,不滿山徑以人造物料鋪墊,而且以混凝土建築工程期間會破壞環境,鄭茹蕙指,如要山徑可持續發展,手作步道是其中一個出路,「利用天然物料,如木頭、石頭等,重新打造階梯,修復被沖蝕嚴重的路段。」她強調,手作步道的目並非以打造一條漂亮易行的步道予遊人,而是利用天然材料,延緩山徑水土流失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