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足日與夜.青訓3】踢足一萬小時 傑志模式救港足?

撰文:曾柏熊
出版:更新:

參觀傑志的青年隊的氣氛很特別,雖然採取嚴格的精英制,但從很多青年球員臉上,卻很容易看到為追逐夢想而努力的笑容。
雖然有不少球迷批判傑志採用太多入籍兵,但另一方面,他們近年提升自家小將到一隊的比例卻又是各隊之冠﹖
「港足日與夜」青訓篇最後一集,或許,傑志模式就是能夠改變港足的答案。

香港環境不同曼聯等歐洲大球會,一隊主教練會對自家青年軍有深刻認識,甚至參與他們作為球會未來的培訓工作,只有傑志做得到。(梁鵬威攝)
傑志足球總監兼主教練朱志光認為,青訓教練有時就跟父親一樣,須為球員爭取最好的踢波條件,認真對待訓練,球員才會信任自己,並相應地認真看待足球「事業」。(梁鵬威攝)
我認為香港足球水準由70、80年代起並無大幅退步,只是這幾十年來周邊國家進步太大而已;相反,我認為近年香港足球進步多了,由一隊到青年隊的球員都習慣逼搶和小組組織,不再是從前英式的大腳傳中。這些比賽意識,都需要從小接受有系統的培訓而來。
朱志光——傑志足球總監/主教練

「這隊U10之中有3、4個就像小時候的鄭展龍般,未來一定可以踢上職業聯賽」;「這個小將很有天分,比賽時每次傳送和攔截都總比實際年齡成熟」,將於新球季兼任傑志主教練的朱志光(朱sir),本身是球會的足球總監,由早在2008年球會成立巴塞足球學校(傑志足球學院前身)前的青訓隊成員李毅凱、顏樂楓,到去年升上一隊的「第一代畢業生」鄭展龍、羅梓駿、顏卓彬等,都是經朱sir培訓出身。因此當朱sir介紹傑志的青訓發展時,如數家珍。回首從前跟各大球會一樣,面對場地不足的限制,到今日因為青訓理念受認同,獲得資助下擁有自家訓練基地,青年球員亦漸見收成,朱sir總非常感觸。

事實上,傑志的球會氣氛跟所有其他本地隊伍不同,作為唯一擁有自家訓練基地兼擁有健全青訓梯隊的港超球會,這裏是個各年齡層職球員與教練團間都能經常互相接觸交流的社群,令傑志小將特別有凝聚力與歸屬感;青年球員平日訓練間不時遇上一隊在旁練習,令他們更容易擁有一個清晰而具體的目標,從一隊前輩身上探索自己的足球路。

伸延閱讀:

【港足日與夜.青訓1】冰島得,香港都得? 太陽國際新秀的困境

【港足日與夜.青訓2】敢夢而不敢想 香港兵工廠流浪的難處

傑志的青訓隊伍非常齊全,由6歲起已有梯隊訓練,每周都安排隊內賽互相切磋,汲收比賽經驗。(梁鵬威攝)
我在平日只要有空,都會跟一班朋友看傑志一隊的比賽,希望有一日能夠成為一個像黃洋般的職業球員。
嚴啟倬——傑志U12/香港U12防守中場
朱sir強力推薦嚴啟倬,認為此子場上表現超越本身年齡的成熟,將來一定有提升上職業級的能力,司職防中的他亦以黃洋為偶像。(梁鵬威攝)

自家基地 解決「土地問題」

要數青訓最具規模的港超球會,無可否認,傑志絕對數一數二。梯隊數量除了可從預備隊一直數到U8之外,球隊獲賽馬會贊助興建的基地從2015年開始營運,更將球會的規模推去另一層次。最直接的分別,莫過於更多青年球員在18歲成年之前,更有機會達到歐洲球會要求的一萬小時訓練時數。由於球場由傑志會方營運,單單青年球員在日常操練後不用被康文署職員驅趕而可自行加操,已經是包括香港隊在內,絕大多數青年隊以至職業隊都不能享受到的優厚待遇;偏偏訓練時數的多寡,從來都是直接影響青年球員可否把握進步黃金階段的重要因素,這一點從去年剛提升上一隊的鄭展龍身上可以引證。

「鄭展龍小時候在隊中不算突出,但由於他擁有充足的訓練時間,不斷反覆練習,終能後來居上,由一個『左腳只能用作走路』的球員,磨練得左右腳皆能傳擅射。」朱sir說。鄭展龍的進步,源自6年前傑志與仁濟醫院董之英紀念中學合作的「職業足球員培育計劃」,令參與計劃的學生每天都能參與足球訓練,另加他們本身在課餘時間出席球會和港隊的訓練,董之英的「足球生」確實能一星期練足5日,另加周末的比賽,踢足球的時數充足,自然可發掘更加「大器晚成」的小將。

偉業建成非一日之功,一年前傑志跟所有球隊一樣,縱嘗試引入了「西班牙式」的足球概念,也同樣要面對球場不足的問題。傑志於是用盡方法搜刮一些沒人租用的球場,即使要在不合規格的球場訓練,起碼保持到一定訓練時數,加上主動創造跟董之英合作的機會,傑志的青訓計劃有成績,最後方能夠成為贊助商資助興建基地的有力條件。多年來傑志續步解決「土地問題」,並非單單埋怨便能改變狀況。

真心,孩子為夢想而努力的笑容,在現今香港社會都很難看到。然而在傑志中心內,卻可見證到足球獨特的魔力。(梁鵬威攝)
有時在訓練時,看到在另一邊的球場訓練的傑志一隊球員,覺得他們很有型,很希望有朝一日能夠成為他們的一員。
甘智健——傑志U12/香港U12中堅
傑志U12中堅甘智健認為,能夠在訓練中看著旁邊一隊的前輩練習,大大鼓勵他向職業足球目標進發。事實上這細節對青年球員其實十分重要,亦因為傑志擁用自己的訓練場才能做到,香港很多青年隊球員甚至連自己球會一隊有什麼人都不知道,自然難找學習對象。(梁鵬威攝)

精英制理念清晰 家長放心孩子追夢

有了得天獨厚的硬件,亦需要一套適合當代職業足球的理念在其中才能成事。由於球會青訓並非以收費的「興建班」形式運作,傑志會方當然希望每名球員都能提升到職業級別,作為球會以至整個球圈的未來新血,因此傑志足球學院厲行精英制,所有學員都必須通過選拔。然而青年軍成績,卻又不是傑志會方最重視的因素,即使隊中擁有能力較優厚的球員,但如果他們並無當職業球員的意向,球會會偏向將資源留給有志於向職業足球發展的學員,讓其他青訓球隊接收那些「有能力但沒意向」的球員,反而間接幫助提升了整體青年賽事的競賽質素,對整個行業都有利。加上球員由青年軍走上職業隊的晉升階梯清晰,學員和家長跟一隊球員教練交流機會多,令他們認識到香港足球員「朝不保夕」的形象只是錯誤標籤,近年包括不少傑志球員在內,皆有可觀的收入,既令青年球員有具體的「Role Model」,家長自然亦較放心樂意讓孩子追夢。兩個球季間,傑志已共提升了8名自家出品小將於成年後進入一隊,比例為所有港超球會最高。

「過去我當球員的時候,代表海峰作客日本的日立(現柏雷素爾),香港球會有足夠能力打贏對手。然而,我卻不認為這代表過去香港足球的整體水準高,只是亞洲其他鄰國當時的水準太低;加上當時社會的環境容許青年不用單向地追求學業,能夠選擇包括足球的『另類工種』,球員選擇多才令香港足球有不俗發展;現今亞洲多國足球水準已令香港望塵莫及,但其實近年香港足球的水準也有進步,起碼球員的戰術意識改變,敢多『用波』組織進攻,而不是過去怕失誤而大腳清波的『責任足球』。」朱sir解釋,他續道:「隨着近年社會氣氛的改變,不幸地很多大學畢業生起薪點都很低,學業不再是令未來覓得穩定工作的保證時,不少家長明白了傑志的理念後都樂於讓孩子回到球場追尋夢想,我相信未來香港球壇一定會有更好發展,但在這天之前我們一定要預先為球員培訓出職業足球的條件。」

傑志足球學院厲行精英制,以確保資源運用在有志成為職業球員的青年身上。(梁鵬威攝)
我的日常生活只有讀書、補習和足球,但我不覺得辛苦,因為職業球員是我的目標。傑志有自己的球場,有時就算訓練結束後,我依然可加操訓練,這是我成為職業球員的優勢。
張桂華——傑志U12/香港U12守門員
足球的訓練一定辛苦,但能夠較容易參與更充足的訓練時數,實現18歲前「踢足一萬小時」的目標,傑志小將已屬香港條件最好的一群。(梁鵬威攝)

體院模式非最好 各球會需克盡己任

經驗過千禧年初冰河時期的青訓斷層,到今日傑志作為青訓系統最完善的港超球會,有球迷自然會將他們跟80、90年代為香港球壇培訓出李健和、丘建威、譚兆偉、羅繼華、范俊業、蔣世豪、陳偉豪等球星的精英搖籃——體育學院足球部作比較。然而朱sir卻認為,即使讓傑志取代了當年體院的工作,對香港足球發展都未必健康,原因是依賴單一機構的青訓工作並不能為整個聯賽提供足夠的球員。加上體院盡收各年紀最頂尖的球員,降低了青年賽事的競爭程度,未必對球員的成長有利,但即使從前體院能專注培訓職業球員,每年亦只能為各球隊提供20多名新晉而已,對整個球圈來說並不足夠。因此,到最後能夠改變港足現況的,還只有各支港超球會願意訂立長遠的發展目標,共同負起青訓的責任,港足才會有下一步的突破。

過去一周本地球壇太多負面消息,但從一班傑志小將在球場上全力追逐夢想的笑容,起碼令我依然相信,只要目標正確,認真實踐,香港足球還是有希望的。
可以失望,但不能絕望;成功之前,我們絕對不要放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