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身份認同民調:你自認是台灣人、中國人,還是都是?

撰文:左岸文化
出版:更新:
以下為《菜市場政治學》的節錄內容:

文:王宏恩(美國內華達大學拉斯維加斯分校政治系助理教授。杜克大學政治學博士,論文題目為人的時間偏好與政治參與以及民主鞏固之間的影響。研究方向為政治心理學、選舉、以及東亞政治。)

自從1992年起,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每年都會對全台民眾進行電話民意調查,裡面都會有一個問題:「請問你認為自己是台灣人、還是中國人、還是都是?」1992年到本書出版的2018年,中間已經過了26年了。這26年來,台灣民眾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是否有改變呢?我們先來看一張歷年趨勢圖。

(圖一)資料來源:國立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重要政治態度分布趨勢圖[1](左岸文化提供圖片)

在這張趨勢圖中,我們可以看到台灣民眾對於「我是誰」這個問題的答案有非常大的轉變。1992年時,有46%的人認為自己「都是」,有26%認為自己「是中國人(而非台灣人)」,只有18%認為自己「是台灣人(而非中國人)」。但到了2018年,即使比起前幾年略微下降,仍有過半的55.3%台灣民眾認為自己就是台灣人,比例是26年前的三倍之多,有37%選擇都是,而僅有4%認為自己只是中國人,是26年前的六分之一不到。

然而,為什麼要調查台灣民眾的認同?有什麼意義?有什麼影響?又,為什麼台灣認同在過去二十多年來會逐漸增加?本文希望簡短地回答這些問題,將這個進行超過四分之一世紀的台灣認同研究推廣給所有關心的讀者。

為什麼要調查台灣認同?

族群認同在社會科學中是非常重要的研究題目。人是群居動物,演化讓每個人都會在心理上依附特定群體。以心理學的角度來說,當一個人說自己屬於某個團體時,反映了他腦中相關知識與好惡的連結、反映出他眼裡看到的世界樣貌,讓我們可以推測他在其他重大的政治及社會議題上可能會支持或反對什麼,他的大腦在接收及處理資訊時會如何強調或省略特定資訊。

以國家層級來說,族群認同往往與國家的統一及獨立密切相關。例如,2014年9月的蘇格蘭獨立公投中,推動獨立的團體不斷強調蘇格蘭人的特殊性、跟英國人有多不一樣。而在歐盟整合的過程中,國家認同越強烈的民眾越反對歐洲整合。地中海上有南北分裂的島國賽普勒斯,他們的年輕一代也因為各自只認同自己的國界而反對南北統一。

台灣從殖民到國民政府撤退來台的特殊歷史,使得在台灣進行這一研究更具特殊性。到底生活在台灣的人認為自己是台灣人還是中國人?這問題從戒嚴時期就有學術討論,推動本土化及台獨運動的人士不斷提倡、也深深地影響了台灣政治。政大選舉研究中心自1992年每年持續調查這一問題,讓所有人可以看到台灣認同的演進及變化,可說是貢獻卓越。

到底生活在台灣的人認為自己是台灣人還是中國人?(視覺中國)

為什麼台灣認同比例會在過去二十年來水漲船高?

人認同自己屬於特定群體,通常是在青年至成年期之間逐漸形成確定的答案,之後就是長期穩定較難改變。因此台灣認同逐年上升的第一個解釋,就是來自台灣人口整體的世代交替。曾住過中國大陸、曾打過仗的長輩們認為自己是中國人,兩岸是內戰關係;而從小在台灣長大、想像的整個國界就只為台澎金馬的年輕人,認為自己就只是台灣人。人口平均每年以大約1%的比例改變,於是自認是中國人的人在解嚴後、反攻無望後每年降低1%,而只認為自己是台灣人的人會每年上升1%。當然,要讓新生代有認同的改變,除了客觀居住環境外,亦不能輕視本土化運動及台獨運動一直以來的推動。

不過,世代交替並不能解釋個體在成年後的變化。認同改變的另一種原因通常來自於外在的重大刺激。例如在(圖一)當中,1994年時有一個轉折,一般認為是千島湖事件造成的影響(台灣的旅遊團在浙江遇害,但對方官員處理的態度很差);1996年左右開始台灣認同從24.1%跳到34.0%,有一個10%的跳躍,這時正好發生了台海飛彈危機,一般也相信這危機導致台灣認同的大力竄起(如果兩岸都是中國人的話,為什麼要用飛彈打我?)。同樣地,在每次總統大選前後,台灣認同的上升比例也會特別多。

還有一個可能,就是台灣民眾本身對於「台灣人」及「中國人」認知到的意義改變了。很顯然地,1992年時民眾喊出「我是台灣人」跟2014年時再喊,兩者所代表的意義可能完全不同,但台灣認同逐漸上升,仍意謂著台灣民眾大多可在「台灣人」這個符號上找到代表群體的共識,「台灣人」概括或代表的東西越來越具包容性,使台灣共識逐漸凝聚。

民進黨全面執政後的表現,反而令年輕族群大失所望。(視覺中國)

台灣認同的出現及增加有什麼影響?

在政治大學一系列的研究當中,可以發現台灣認同的出現除了語言、文化因素外,最主要來自於認知到兩國的差異,尤其是被中國打壓的經驗催生認同自己是台灣人。[2]根據中研院政治所研究員黃紀以及張傳賢的研究,認知自己是台灣人的這個態度,會使民眾即使知道兩岸經濟交流有金錢利益卻仍然反對、提高支持泛綠候選人的機率、以及影響是否認同泛藍政黨。[3]

當然,台灣認同的逐漸增加,也明顯影響到各政黨的競選策略。舉例來說,國民黨在2008年及2012年的總統大選中,口號與標誌上都一定要放上台灣,例如「台灣向前行,台灣一定贏」、「台灣加油讚」,其標誌上都找得到台灣的形狀。當然,以本土化為出發點的民進黨,黨徽上本來就是一個台灣本島的標誌了。

台灣認同的升高意味台灣越來越接近獨立嗎?

雖然在前述研究中,台灣認同的上升似乎與台獨運動、泛綠陣營的推動有關,但假如對照這台灣認同的上升趨勢、以及我國民眾在這三十年來對於統一或獨立的看法來看,在台灣認同不斷升高的同時,台灣民眾對於兩岸統一或台灣獨立的態度並沒有太大的改變。在2017年的民意調查中,從(圖二)的趨勢可以發現,民眾支持獨立(傾向+儘快獨立)的比例為22.2%,與前幾年差異不大,也與台灣認同者的60%差異甚多。而有過半的民眾仍支持維持現狀(58.3%;無論這現狀是什麼)。這意謂著在台灣認同到台灣獨立的過程中,並無法直接連結,尚有其他因素牽涉其中,例如對中華民國及既有憲法的認同、以及對中國武力威脅的恐懼(可參閱本書第五部第四章關於台獨民意調查的討論)。

(圖二)資料來源:國立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重要政治態度分布趨勢圖[4](左岸文化提供圖片)

同樣地,台灣認同的上升並沒有連帶使得民進黨的支持者變多,民進黨的支持者在2000年以後就一直維持在25%上下。但在2011年以後國民黨支持者快速降低,最新一波民調更是降到十年來新低的23.5%、低於民進黨;而自認沒有支持任何政黨的民眾比例上升了15%,至近半的45.9%。這與前述國民黨競選策略改變有關,使得台灣認同上升並不全然等於表態為民進黨支持者的比例增加,反而是原本的國民黨支持者轉為表態自己為中立無特定政黨認同。2016年總統選舉之前,台灣的民調專家洪永泰教授曾預測兩大黨推出的候選人都會是在台灣出生長大,而使得在此之後的總統大選,挑動省籍或台灣意識變成無效的策略。的確,無論是蔡英文或朱立倫,都已經是在台灣土生土長的總統候選人了。未來的總統大選,將不是「誰是台灣人」的競爭,而是「台灣人要什麼」的競爭。

【註】

1. 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2018,〈台灣民眾台灣人/中國人認同趨勢分布(1992年06月~2017年12月)〉,http://esc.nccu.edu.tw/course/news.php?Sn=166,查閱時間:2018/01/25。

2. 陳陸輝、耿曙,2009,〈台灣認同的起源與政治效果之研究(第2年)研究成果報告〉,行政院國科會專題研究計劃,計劃編號:NSC 95-2414-H-004-051-SSS,台北:行政院國科會。

3. 張傳賢、黃紀,2011,〈政黨競爭與台灣族群認同與國家認同間的聯結〉,《台灣政治學刊》,15(1): 3-71。

4. 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2018,〈台灣民眾統獨立場趨勢分布(1994年12月~2017年12月)〉,http://esc.nccu.edu.tw/course/news.php?Sn=167,查閱時間:2018/01/25。

《菜市場政治學》書本封面(左岸文化提供圖片)

書名:《菜市場政治學》

作者:菜市場政治學共同編輯群:王宏恩、王奕婷、沈智新、陳方隅、陳亮宇、許韋婷、黃兆年、蔡榮峰、顏維婷、蘇慶軒(依筆劃排列)

【本書內容獲「左岸文化」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