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台灣大選】「競而不選」的柯文哲何時才能「放手一搏」

撰文:張育銘
出版:更新:

台北市長柯文哲近來因為兩岸議題和台灣總統蔡英文「隔空交火」,主要在於柯文哲批評蔡英文抱持「親美抗中」的兩岸政策有問題,就「結果論」來說,兩岸關係在她上台後的確變得越來越緊張,而柯文哲則認為應該回到「親美友中」的路線。
這個路線其實就是國民黨執政的平衡手法,但兩岸關係和全球局勢已經「時過境遷」,「親美友中」具體應該如何操作,的確耐人尋味。

柯文哲(左)與蔡英文(右)在兩岸關係的戰略方面開戰(圖源:台灣總統府)

可以肯定的是,一旦兩岸失去信賴關係,兩岸關係必然朝向更加對立的局面發展,因此柯文哲曾提出「五個互相」,內容是互相認識、互相瞭解、互相尊重、互相合作、互相諒解,目的就是為了尋找失去的兩岸互信基礎。不過柯文哲做為「白色力量」,自然不能輕易地援引國民黨的「九二共識」,因此他口中的「兩岸一家親」或者「五個互相」,其實也可以當做另一種版本的「通關密語」。

而柯文哲為何批評蔡英文的兩岸政策呢? 

首先,台灣政壇一向認定柯文哲有意參加2020總統大選,因此雖然柯文哲以台北市長的身分,逾越到總統的格局和高度提出對於兩岸政策和方向的批評,並不會太令人意外。

再者,就時間點而言,由於2019年5月20日是蔡英文就職三週年紀念,因此在這個時間點上柯文哲借批評蔡英文,讓台灣民眾意識到的兩岸問題和2020總統大選的重要性。換句話說,2020總統大選很有可能演變成另一場「統獨公投」,也讓台灣民眾決定究竟和中國大陸應該處於怎樣的關係。假如蔡英文或賴清德能繼續連任,代表民進黨的「親美抗中」路線是被多數台灣民眾接受的,但另一方面,假如民進黨敗選,代表台灣民眾認為兩岸和平發展才是台灣的前途。

最後,柯文哲的策略是創造其參選並且勝選的空間,而「左攻民進黨,右打國民黨」恐成為柯文哲參選前的常態。根據日本當地時間5月15日出版的《朝日新聞》中,刊登台北市長柯文哲專訪提到,他準備參加2020年總統大選,但不見得付諸實際行動,還以日本戰國時代武將德川家康為例,說最後奪勝者是要能忍的人。「競而不選」是目前柯文哲採取的策略,但如果他能在有限的時間內創造出獲勝的可能性,則柯文哲最終仍然會投入2020的總統大選中。

台北市長柯文哲與小朋友們互動。(中央社)

因此關鍵的問題在於,究竟什麼情境是柯文哲可能獲勝的情況和條件。柯文哲本人受訪時則表示,而他的目的是吸納對藍綠兩大政黨不滿的選民,也就是台灣藍綠政治版圖之外的中間選民。

根據台灣學者在2018年「九合一」選舉後做的學術研究〈台灣選民結構與選舉形勢之變遷〉中援引民調結果,從2018年8月開始以12間民調公司的調查平均後得到的數據顯示泛綠佔25.7%、泛藍佔33%、中間選民佔41.4%。

而選民結構變遷的主要原因在於人口年齡層的變化,包括年輕族群增加和老年人死亡兩方面。以總統大選來說,每隔4年,就會有50萬到60萬的老人死亡,同時增加100萬人以上的「首投族」。而大多年輕族群通常沒有固定的政黨色彩,即所謂「非基本盤」,因此如何拉攏青年選票在民主選舉中也變得越來越加重要。

柯文哲表示,他的目的是吸納對藍綠兩大政黨不滿的選民。圖為去年台灣九合一選舉期間,揮舞國旗的市民。(網絡圖片)

另一個因素則是台灣政治陷入「藍綠對立」的僵局,在厭惡藍綠惡鬥的情況下,使得許多民眾開始「選人不選黨」變成所謂的中間選民。最後則是台灣的藍綠基本盤,最主要的成因之一,乃是族群與省籍,但過度挑動和操作「省籍情結」已經成為台灣社會的「政治不正確」,只能在台面下進行,因此影響力有限,只能強化和鞏固原有的「藍綠基本盤」,但過度操弄也可能導致基本盤的流失。

因此,從客觀來說,柯文哲獲勝的條件就是一旦藍綠既定的候選人為了爭取選民支持,而在政見上逐漸走向極端化,就可能替柯文哲創造空間參選。不過,從以往的選舉策略來說,大多數的候選人由於有其政黨加持,因此能保住基本盤,而在政見上都會盡量避免極端化,以便能進一步拉攏中間選民。不過一旦當候選人只有兩位時而且戰選情接近時,則情況可能有變,為了和對方做出區隔,候選人可能朝向極端化的方向發展,這或許這才是柯文哲希望見到的局面。

日媒專訪中,柯文哲最後提到「最後奪勝者是要能忍的人」,或者已經暗示了柯文哲將變成「忍者」,靜待2020總統大選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