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腐樓」的罪與罰:面對天災人禍難道只能「天佑台灣」

撰文:陳炯廷
出版:更新:

2016年2月6日在台灣俗稱「小年夜」的凌晨,南台灣的高雄美濃發生規模6.4強震,震垮台南的一棟住商混合的「維冠大樓」。倒塌的大樓釀成115人死亡,導致96人受傷、289人無家可歸,是台灣歷史上單一建築物倒塌造成傷亡最為嚴重的一次事故。

儘管林姓建商和建築師、結構技師等五人已依「業務過失致死」遭台灣最高法院判刑定讞,按現行法規處以最重五年的有期徒刑。地方法院也在當地時間今(2020)年1月16日首次宣判本事故的民事求償案,罹難者和受災戶等154人透過集體訴訟,獲賠損害和懲罰性賠償,共計新台幣7億餘元。

發生於2016年震央於高雄美濃的大地震造成全台117人罹難,而倒塌的維冠金龍大樓罹難人數就高達115人,該大樓倒塌事故也是台灣史上單一建築物傷亡最為嚴重的一次。(中央社)

這雖然是台灣首宗災害集體求償訴訟成功的案例,不過,判決仍是依「過失」認定懲罰性賠償,故賠償金額離受災戶所提出賠償額度有倍數的落差。此外,有受災戶也擔憂,業者等人已經聲請脱產,所以就算判個新台幣100億元,根本也不會拿到實質的賠償。如同判決書提及,按照這五名被告的現有財力,可能連損害賠償都難以全數填補。

眼看台灣「2·6高雄大地震」即將邁入四週年,除了該案的「罪與罰」需要被審視、省思是否能符合公平和正義的結果外,如何以此豆腐樓事故為鑑,避免其他黑心建商和官商勾結下的「人禍」在未來的天災考驗中再次被引爆,同樣值得台灣社會和政府部門所重視,並作為政府治理工作的指南。

回顧台灣「2·6高雄大地震」的維冠大樓倒塌事故,天災固然可怕,但「人禍」恐怕才是這起悲劇的關鍵字。隨着人類工程技術和地質研究的發展,地震工程專業的共識已認為:「地震不殺人,不合格的建築才殺人」。借牌建造、偷工減料、施工勘驗不實,從設計到完工均充滿瑕疵,且建商蓋完就「金蟬脱殼」,把開發公司改名換姓的維冠大樓就是一個血淋淋的實際案例。

大樓倒塌後,搜救人員在現場搜索傷者。(資料圖片)

實際上,如同維冠大樓建商這般蓋完一個建案就解散、更改公司名稱,另設新公司以實質脱產,並繼續蓋房子的台灣不動產開發業者(台灣俗稱「一案建商」),並非特例。

有相關不動產研究就指出,台灣約有四分之一的不動產建案是由這類型的「一案建商」所開發營造。在房市熱絡期間,有業界的非正式推估更認為,台灣這類建案市佔率高達六、七成左右。

在台灣未嚴格限制不動產開發業者資本額和營運條件的情況下,業者形同無法律狀態。不肖的黑心建商往往「售後不理」,也因此這類建案的建築品質和保固服務也充滿高度風險,相關買賣糾紛更是時有所聞。

這些「一案建商」中究竟有多少不肖業者,曾經在設計施工期間,為節省成本下而罔顧建築品質,並埋下危害住戶生命和公共安危的未爆彈,尚且不得而知,而未來是否會在天災中引爆更是令人擔憂。

相關被告財產假只扣押新台幣7,000萬元,而維冠大樓倒塌事故共有五件求償案,尚有超過新台幣40億的求償金額,由法院審理中。(中央社)

再者,倒塌的維冠大樓所曝露的問題,除了是無良「一案建商」偷工減料、施工不良外,還包括該大樓本身是於台灣「9·21大地震」前,相關建築法規尚未嚴格修訂耐震條件時起造完工,因此建築物的耐震要求本身就存在一定的危害風險。

換言之,全台灣在9·21大地震前完工,或「危老」的建築,相對來說,就可能是未來大地震下的災害未爆彈,有賴台灣公部門儘早完成盤點、篩檢,並納為住宅治理問題的改革重點項目。

只不過,相關問題的重心必須被側重於「危險房屋」的認定及改善,而非只着眼於「老舊房屋」,而政策和執行上更應避免讓少數掌握老屋的少數單一大地主或建商財團,輕易就藉着「危老都市更新」的名號從中圖利、獲取獎勵,反而到頭來沒有真正幫助到身居「危老」建築的弱勢住民。

台灣有地政學者強調,危險與老舊不能畫上等號,海外有存在100多年的房子仍很堅固,但像倒塌的維冠大樓屋齡卻只有21年。換言之,問題是在「危險」,並非一定來自於「老舊」。

此外,從維冠大樓的倒塌悲劇中,台灣社會必須正視的就是,不動產業的施工監造和審查品質。誠如台灣監察院針對維冠大樓倒塌事故的調查報告所言,當前台灣的建築管理和勘驗制度多半「徒具形式」、「形同虛設」。儘管相關問題早已是廣為人知的陳年弊病,卻也是官商勾結的金權政治下,始終難以被根除的積習。

確保人民的居住安全,是最基本的居住正義。然而,回顧台灣「2·6高雄大地震」維冠大樓倒塌事故的各種人禍因素,顯然執政者在地震防災上還有許多責任未盡,許多災害未爆彈未被發現、移除,其中忽視政治追責和建築管理制度的檢討,可謂是政府在這起傷亡最慘重的豆腐樓事故中,最為欠缺的視角和作為。

位於地震斷層的台灣,時時刻刻都存有地震災害的風險,因此對防災的態度和治理能力格外重要。假如台灣政府仍不能從既有的災難經驗中,認知到自身的政治責任,並徹底思維制度性的解決之道,難道真的凡事都要人們乞求「天佑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