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仇中情緒加深 台學者呼籲「拒絕以防疫包裝歧視」

撰文:鄭海森
出版:更新:

新冠肺炎(俗稱「武漢肺炎」)疫情持續,仇恨與歧視情緒也跟着蔓延。台灣總統大選留下的反中氛圍遇到肺炎疫情,更猶如火上加油,讓情緒再創高峰。然而,在此氛圍下,仍有人勇於發聲。日前有台灣各界學者發起「救無別類,應物無傷」連署,呼籲拒絕以防疫包裝歧視,反對民粹情緒勒索。在疫情肆虐的當下,放下無謂的分別心,為台灣贏得更多的尊敬與善意。

在台灣仇中氛圍高漲之際,有台灣各界學者發起連署反歧視,強調台灣民主與公道精神正在受損。(擷取自「救無別類,應物無傷」連署網頁)

綜合台灣《聯合報》等媒體報道,近日台灣有多位學者共同發起「救無別類,應物無傷」連署,發起人包括中研院歐美所副研究員王智明、淡江大學中文系副教授黃文倩、政治大學法學院副教授廖元豪等10多人。截至當地時間3月2日,已有近600人連署。

連署聲明指出,民主的深意在於不同價值的對話、公共制度的建立,以及對人權的維護。但近年來,台灣公眾言論的質量每況愈下,少數民眾的對立情緒與無理謾罵甚囂塵上。「兩岸的感情也在這一波又一波的言論戰役消蝕殆盡,終於造成今日的人權困局。」

聲明稱,新冠病毒爆發以來,台灣部分媒體和當局至今仍不改變「武漢肺炎」的誤稱,台疾管署針對陸生與陸籍旅客採取關門措施,擱置接回武漢台人的包機,滯留湖北血友病少年求援引發廢除陸委會的爭論,在顯示台灣政府與社會的言語暴力與反中情緒已達新高。當然中共當局對包機的安排及戰機飛越台海中線的舉動,也加深了兩岸之間的不信任。

解放軍空軍戰機於2月9日、10日,24小時內派出殲11、空警500及轟6戰機在台海上空執行「遠海巡航」訓練的消息引發台灣強烈反彈。(資料圖片)

但對中共的恐懼與反感造成的政策規限,乃至無意識的歧視,更嚴重挫傷了台灣社會向來引以自豪的民主價值與公道精神。結果兩岸民心漸行漸遠,敵意仇恨日深。讓大陸台人無奈成為流亡彼岸的「難民」,有台商、台生寧可返陸面對病毒,也不願在台灣被視為病毒。「這對於宣稱以人權立國的民進黨政府而言,無疑是最大的諷刺。」

該連署提出五大訴求,一是台灣社會應拒絕以防疫包裝歧視,不該忽視誤稱背後的歧視,複製西方對華人的歧視;二是抗疫無國界,無論對兩岸走向抱持何種看法,應鼓勵民間互助,避免不必要的情感傷害。

三是反對中共欺壓,不必上升到「逢中必反」,台灣的民主深化必須正視歧視的危害;四為正視兩岸四地文化相近,地理相鄰的事實,理性討論兩岸關係何去何從,化解保台必須反中的仇恨情緒。

最後,訴求強調「反對民粹情緒勒索」,稱台灣的反中情緒有高度民粹化與惡質化的傾向,期許台灣社會恢復「良善有禮」的社會風氣。台灣不該任由封閉的民族主義所綁架,更不該放縱歧視的言論與政策。

台灣此前撤回開放陸配的陸籍子女入境專案,當時台灣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一席「沒有選台灣的國籍,就要自己做承擔」,讓許多台灣網友情緒「高潮」。(中央社)

值得一提的是,這份連署引來許多台灣網友「酸言酸語」,有人表示已對這份連署提出檢舉,也有網友稱「超瞎!到底誰在仇恨誰?」、「台灣會那麼亂,這些人真是居功厥偉」。

平心而論,雖然目前台灣出現社區感染迹象,但相較日韓等地,台灣防疫政策在數字上看起來是做得不錯的。而台灣是多元社會,對於連署有不同看法,也實屬正常。

不過,台灣社會不應該一直沉溺在仇視與敵對的亢奮之中,因為疫情總會過去,這些理性的聲音對於現在的台灣而言,不可或缺,猶如沙漠中的小小綠洲,讓乾裂的大地保有一絲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