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熱.二】IT人追隨孔子辦學 香港教育不利國學發展?

撰文:蔡苡柔
出版:更新:

從IT人到國際經典文化協會創辦人,溫金海努力推廣他認為「真正的教育」,但經典背誦的課程卻難以進入校園。在內地學校加開國學相關課程之際,香港現行的教育體制、考試制度反而不利國學發展?

【國學熱.一】饒宗頤逝世周年內地已掀國學熱潮 香港呢?

推廣讀經風潮的IT人

溫金海在接觸兒童讀經前是一位IT人,曾擔任美國最大電訊公司AT&T亞太區總裁、安迅資訊公司(NCR)台灣總經理及廣達電腦公司總經理。他笑說當初讀大學時有改變世界的雄心壯志,恰逢電腦行業崛起,就決定從事這個行業。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生意愈來愈成功,卻愈做愈不安,覺得自己像做壞事,「電腦原本應該幫助人類的生活,但漸漸發現電腦愈來愈發達,人卻愈來愈緊張。」

後來,他遇到國學大師南懷瑾,那時南懷瑾對他說,電腦、金錢及權力都一樣,非善非惡,善惡端看使用者的心。「假設你要幫助社會,就從心裏面着手,人的心就是看他的文化,而他的文化就看他受的教育,所以你就從文化教育去想。」

國際經典文化協會主席溫金海由教育著手推廣國學,從電腦公司總經理搖身一變為中華經典推廣人(朱潤富攝)

1997年,在南懷瑾邀請下,在台灣推廣兒童讀經教育的王財貴來到香港。了解過後,溫金海贊同兒童讀經教育的重要性,於是在2000年開始推廣兒童讀經,但推廣到體制內的時候卻處處碰壁。

「人家問我,你是誰?我就說我是溫金海。人家又問,你做什麼?我說我做電腦。」後來溫金海意識到,拿着電腦公司總經理的名片推廣讀經是沒人理會的。於是,2014年,他把心一橫決定買下嘉德麗幼兒園作為示範點,推廣兒童讀經;同年,成立國際經典文化協會,繼續在體制外推廣國學。

溫金海辦幼兒園也辦讀經班,但有別於單純背誦經典的教學方式,溫金海搭配講解,希望這些經典能落實到學生的生命中。(朱潤富攝)

推廣讀經的過程中,有別王財貴在內地推動「老實讀經、大量讀經」的道路,溫金海在教學的時候會搭配講解。他戲稱自己的解說只是「甜品」,讀經還是要靠真功夫。讀經班招收成人,也招收小孩,但要求三至七歲的孩童要有家長陪同,並鼓勵家長結合日常語境,讓孩童加深理解。例如搭升降機時教孩子「長者先,幼者後」,家人喝醉時教孩子「飲酒醉,最為醜」,讓孩童學會在日常生活應用。

只有一人都堅持讀下去

每逢周日舉行的「論語100」活動,由早上九時開始唸《論語》,讀完一遍497個句子約需兩小時。溫金海笑着說,七年前開班的時候只有兩個人,但他從不怕,不只不收費,也沒有硬性規定必須出席,「你可以遲到,也可以早退,想來就來。」即使看到學員打瞌睡,他都從容以待。他開玩笑說,「其實是自己想讀經,讓他們來陪我。」他說即使只有一個人,他都會堅持讀下去。

嚴格來說,國學不是一個適當的詞來描述我們現在做的事,名不正言不順,但是現在大家都以訛傳訛。
國際經典文化協會創辦人溫金海
論語100的學員分享,溫金海講經分為四個階段,以文解經、以史解經、以經解經,以生命解經。(朱潤富攝)

每次讀經班結束後,學員都會拿着卡片請溫金海記錄。劉燕媚自2013年就來了,讀經班的同學都尊稱她為「大師姐」。每周讀一次經,一年約52個星期,但她已經得到誦讀《論語》200次的成就。

劉燕媚分享,女兒讀《論語》時問她應該怎樣讀,她跟女兒說《論語》裏面的「樂」字,其實有三個讀音,女兒還跟她抗議說,學校教的只有一個讀音。劉燕媚認為,《論語》這些經典,自己成長過程中沒有學過,一開始讀比較難,但溫老師的講解很深入,往往一句話就解說好幾堂課,獲益不淺。帶着八歲小孩參加讀經班的李小姐表示,大兒子喜歡中華傳統文化,她也帶小兒子來讀經班學習,認為讀經後小孩的情緒會比較穩定。

溫金海開設的「論語100」和兒童讀經班,其實與內地國學班的「經典誦讀」有異曲同工之妙,但卻不以國學為名。溫金海認為國學這個詞是在滿清之後由到日本留學的學者帶過來,中國經典裏沒有這個詞。因此,對比內地許多推廣國學的機構,香港大多以傳統文化、經典為名。

溫金海表示,「嚴格來說,國學不是一個適當的詞來描述我們現在做的事,名不正言不順,但是現在大家都以訛傳訛。」

除了香港中文大學設有國學中心推廣國學、香港浸會大學設有着重研究及漢學交流的饒宗頤國學院之外,香港確實少有以「國學」為名的機構,但本港並非對傳統文化沒有關懷。

何謂「國學」?「國學」一詞最早由日本傳來,最初是由於日本學者希望建立大和民族根本,以對抗受中國影響的學術文化。後來中國學者借用此詞,相對西學而提倡「國學」。饒宗頤國學院院長陳致指出,狹義定義的國學可以指考據、訓詁和音韻,即所謂的經古學,後來廣義化為中國傳統文化都是國學,如民間傳統的驅神、扶乩。錢穆在《國學概論.弁言》寫道,「『國學』一名,前既無承,將來亦恐不立。特為一時代的名詞。其範圍所及,何者應列國學,何者則否,實難判別。」即點出國學定義不清的問題。季羨林曾提出「大國學」的概念,將國學定義為「由中國56個民族共同創造的傳統學術文化」。歷史學者李學勤則認為,國學核心即儒學,關鍵更在經學,而現代多認為國學以儒釋道為主,根本為經史之學。饒宗頤則曾提出以「華學」取代「國學」的概念,他認為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國學,而「華學」超越國度,直指文化內涵,是更貼切的用詞。

國際經典文化協會與許多教育機構合作編寫教材及書籍,用活潑及適合現代的方式推廣傳統文化。(朱潤富攝)

國學叩不進體制的門?

黎曾慶認為,相對內地國學熱,香港的國學熱並不明顯,除了因為香港東西文化並存外,本港有許多機構都在推廣傳統文化,期盼將國學推廣到各個階層,但缺點就是進不了學校,走不進正規教育系統。他分享,2004年與溫金海一同到教育局拜訪當時的總課程發展主任, 並向他介紹兒童讀經課程的理念及推廣方式,但官方的回覆卻是不置可否,他說教育局的意思是,「你們做吧!我們不阻止你,但我們也不認同。」

現在校內推廣國學的方式,就是利用中學的通識教育課的空堂來教《弟子規》,「只要他們肯撥出時間,有總比沒有好,至少學生知道《弟子規》是什麼。」即使國學熱的風氣不明顯,但社會確實逐漸改變,溫金海認為大眾對國學的關注有所上升,只是發展較慢。日前,聖嘉勒女書院邀請溫金海以《孔子與現代社會》為題到學校演講,學生都非常專心,甚至有學生留下來提問,「孔子為何不期許每個人都成為聖賢呢?」

溫金海認為,現代的學校真正的作「教育」的並不多,辦學機構都未能承至聖先師孔子之志。(朱潤富攝)

培育素養回歸教育本質

2009年,天津天真園開設了天真國際書院,溫金海在內地國學圈找到合適的夥伴實踐理念。天真園由科學家崔愛玲和李氏太極第四代傳人邢啟林創辦,佔地200畝還有自給自足的農地,書院共有三十多位學生,分成三組,以幼兒園、小學、中學劃分,小學及中學組有一半是香港人。溫金海笑着說,香港有一批天真園的粉絲。

溫金海認為,「這樣的地方在香港、甚至是台灣也是沒辦法實現的。」他指出,在香港若要用200畝土地來辦一間學校,大概會招收及容納1,500名學生,但是,「我們要做的是教育,不是要辦學校。」

「現在很多學校做的不是教育。」溫金海指出,教育最核心目標是孔子在《論語》所言,「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他解釋,「學而時習之」,學的就是做君子,這是儒家「內聖」的功夫;亦是佛教「自覺」的思想。「有朋自遠方來」,則是儒家的「外王」,佛教的「覺他」,整段話亦可以用「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以作解釋。

溫金海引述《論語》學而篇,強調孔子認為的教育是先要求品格,學識再後。(資料圖片/視覺中國)
教育是提升整體生命素質,而非堆砌知識。現在推廣國學教育是一個民族醒覺的過程,讓我們的民族找回自己的文化。
國際經典文化協會創辦人溫金海

「教育到底是什麼?」溫金海認為,教育是提升整體生命素質,而非堆砌知識。他表示,現在學校能提供知識,但這不代表你就有什麼知識,而且這些對至聖先師孔子來說都是不重要的。

溫金海引述《論語.學而》裏的第一句話,「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要先孝悌謹信,學文則擺在最後,「知識不是不好,只是不是教育的本質,也不是教育最核心的目的。」

除了天真園,嘉德麗幼兒園發展「兒童讀經」時,也將讀經與「德育」並重。苡喬媽媽吳綺華很贊成,認為在培養品格、學習中華傳統文化方面都有益處。

教育體制不利國學發展

溫金海表示,他以前總是很好奇,為何是「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後來他漸漸了解,當中的人是指民族,三代人下來自會有一番不同光景,「現在推廣國學教育是一個民族醒覺的過程,讓我們的民族找回自己的文化。」他也無法確定自己做的事情有沒有效,惟盡本分而已。

饒宗頤文化館館長陳萬雄認為,若從體制內推廣國學的角度分析,在內地國學熱興起的同時,香港對於國學的重視程度卻是逐漸下降。關鍵在於內地在體制內增設國學系、加重國學比例,香港卻沒有這樣的力度。此外,如溫金海所言,香港的教育過度傾向「知識教育」。

陳萬雄認為,理想的教育不只是重視知識和職業發展,更應該重視修養及個人情懷。他指出,在香港現行教育體制下,「只能出專業人士,無法出像饒宗頤一樣有胸懷的人物。」

(視覺中國)

香港不只過度重視知識教育,中國語文教育課程也不利學生接觸經典。2012年首屆香港中學文憑試(DSE),中國語文科的不合格率達51%。黎曾慶表示,「這代表我們有一半學生因為中文程度不足,進不了大學,這就出了非常大的問題。」2018年DSE重新加入文言文的範文考核,57.2%日校考生獲三級以上成績,比2017年增加1.4個百分點。

香港中文大學國學中心主任鄧立光指出,香港的中文教育模式像「外國人學中文」的聽說讀寫,未能深究文學經典背後的含義,而較在意修辭及語法,「因為考試不會考篇章背後的文化精神,所以教育體系不重視傳統文化的認同和認知。」

鄧立光認為香港的中國語文教育和中國歷史教育出現問題,使學生無法尋找自己的文化座標。(高仲明攝)

此外,鄧立光認為中國歷史教育亦是一大癥結。去年開始,中史雖列為初中必修科,但鄧立光表示,現在的中史教育不以中國歷史為時間軸,而選擇將中國歷史放入世界歷史脈絡中,單元式介紹一段時間內東西方世界的變化,令學生在學習歷史時變成旁觀者,找不到自己的文化座標及中國歷史的時間軸,這與國學熱中尋找文化坐標的重點相悖。而且,DSE考試選修的中史科較艱深,令考生望之卻步,大大減低學生對中史的興趣。

國學核心為儒釋道

即使坊間對國學定義眾說紛紜,但鄧立光及陳萬雄都同意,國學主要構成元素在儒、釋、道,固本培元要從經典上去找,並且能符合現代華人社會的學問。

溫金海提出,應該在日常中實踐國學,尋找與現代社會的連結, 這與陳萬雄的想法不謀而合。陳萬雄表示,「國學不是死的學問,而是一直在流動發展,與時並進。」能透過國學教育領悟文化精華,將傳統文化運用在各個領域,找出它在現代社會的意義,才是真正的通達。

已經超越「論語200」的藍婷,是「論語100」班級最早期的學生。她在課堂中穿着一襲鮮紅的改良漢服,在生活中實踐國學。

藍婷將取華服元素之美與現代服裝的便利性結合,將傳統元素揉合入生活中。(藍婷提供)

藍婷是國際認證專業形象顧問及培訓導師,2012年她期盼在校園推廣其專長,卻不得其法,偶然看到溫金海的訪談,提及在校園推廣中華傳統文化時遇到的困難,決定請教他。溫金海提點她,「可以抽一點時間學中華文化。」她決定從這個方向着手,開始參加「論語100」的課程。

藍婷透露,以前對中華文化沒什麼了解,但一直覺得自己缺少什麼。「形象也是需要有內涵的,孔子很早就說過了,『文質彬彬然後君子』,這個文就是外表,質就是裏面,所以每一個人要做一個君子,肯定裏外都要注意。」

接觸國學經典、中華傳統文化後,她不只成功走入中學,為學生講解漢服的形象禮儀,更替國外高端化妝品牌培訓,套入《論語》「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的精神,結果反應比預期好,更被運用在該企業的文化中,成功在現代企業推廣傳統文化。

藍婷親自設計個人工作室,簡潔的擺設中充滿中華傳統文化元素。(藍婷提供)

溫金海表示,「一成不變的復古,是沒有出路,死路一條,但落實在現代社會是很了不起的事情。」因此,國際經典文化協會與香港教育大學合作編纂《論語與現代社會》、出版《三字經》、《弟子規》的繪本,以期能加大這些傳統經典在現代的影響力。

陳萬雄分析,現在許多在國際舞台揚威的名人都跟傳統文化的現代化有關係。 他舉例,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出名的華裔鋼琴家傅聰甚有修養,一般鋼琴家演奏完會立刻起身接受觀眾的掌聲,而他則會等待五分鐘,靜下心後,再起來接受掌聲。「這就是將中國的藝術表現方法『留白』放入鋼琴表演。」

國學大師饒宗頤逝世後,能否再出一位中華文化底蘊深厚的學者?(資料圖片/視覺中國)

流行文化如台灣的校園民歌、歌手周杰倫歌曲如《青花瓷》都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得以廣為傳唱,這些都是在實踐中華文化精神。

去年饒宗頤、金庸相繼去世,許多人感慨現代應該無法再出一個大師或是中華文化底蘊深厚的學者。

但陳萬雄並不悲觀,他認為在國學熱的助力下,若能積極尋回傳統文化精華,將其與現代社會結合,那麼,或許在特定時代背景下,能有機會再誕生一個擁有大視野、博學如饒宗頤般的大人物。

上文節錄自第151期《香港01》周報(2019年2月25日)《饒宗頤逝世周年 「國學熱」不過香港?》。

相關文章:【國學熱.一】饒宗頤逝世周年內地已掀國學熱潮 香港呢?

瀏覽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於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

更多《香港01》周報有關中國文化的文章:【延禧攻略】港女瘋狂追看 斷送本地流行文化?【專訪】嘆友人離逝 感激生命中八位要人 詩人蔡炎培:有詩真好【流浪地球】科幻片都要有中國特色? 愛國亦須正視電影質素【情人節】線上線下互相影響 中國式節慶背後送禮就是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