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真相」時空下 誰來定義「假新聞」?

撰文:陳澔琳 郝子雨
出版:更新:

網絡的盛行、媒體的轉型,驅使我們進入「不顧真相、忽略事實」的「後真相時代」,不但衝擊了「新聞」的定義,也顛覆我們對「假新聞」的理解。五年前的雨傘運動,將港人推向藍黃政治兩極,而假新聞、假圖片及假消息的出現,正好成為攻擊對方陣營的彈藥;五年後的反修例風波,社會撕裂空前嚴重,人們愈來愈不重視「新聞」的真偽,而只在乎它是否有利其政治陣營,假新聞因而變本加厲地漫天飛舞,甚至被刻意包裝成重創對方的「核武」。

7月14日沙田新城市廣場發生警民衝突。(資料圖片/余俊亮攝)

反修例風波持續近五個月,不時有經過選擇難以解釋至今仍有不少市民會在太子站外上香拜祭。性編輯或用作支持特定論述的資訊,在社交媒體和通訊程式上廣傳。例如,7月14日沙田新城市廣場發生警民衝突後,多間媒體引述警方消息指,有警員被示威者用鉗剪斷手指,消息經《傳真社》查證後發現,所謂「剪鉗」實為「警棍」,亦無警員被「剪斷手指」,但警方並無公開澄清;8月31日港鐵太子站爆發嚴重市民武鬥及警民衝突後,網上一度盛傳有人被警察毆打至死,儘管醫院管理局和警方已多次澄清事件「全屬訛傳」、「絕對虛構」,但難以解釋至今仍有不少市民會在太子站外上香拜祭。

多間媒體曾誤報有警員被示威者用鉗剪斷手指。(資料圖片/鄭子峰攝)

立場先行助「假新聞」氾濫
過去,一些經誤導、虛構、扭曲或冒充的訊息,都被概括為「假新聞(fake news)」;根據美國對抗假新聞的非牟利組織First Draft於2017年發表的研究,由於並非所有訊息都以「新聞」形態流傳,故該概念被修正為「不實訊息(Disinformation)」,又以「錯誤訊息(Misinformation)」形容沒有惡意的假消息。然而,在反修例風波曠日持久的香港,「假新聞」全由受眾定義,它被添加了一重政治色彩,成為不同政治陣營攻擊對方的武器。香港大學新聞及傳媒研究中心助理教授鍛治本正人無奈地指出,「如果你是建制派,你可能會說港台、有線、蘋果是假新聞,因為你不認同媒體立場;而在示威者一方,他們也會指摘大公報、TVB、星島(是假新聞)」;換言之,「假新聞」可以是任何一則受眾不喜歡的新聞,大家並不重視「新聞」的真偽,只在乎能否如他所願。

不少人形容,香港進入了「後真相(post-truth)」時代—這個源於2016年英國脫歐公投及美國總統大選後,被《牛津英語詞典》選定為年度詞彙的說法,意指人們傾向「訴諸情感及個人信念,較陳述客觀事實更能影響輿論的情況(circumstances in which objective facts are less influential in shaping public opinion than appeals to emotion and personal belief)」。鍛治本正人解釋,當政治漸趨兩極,人的本性傾向相信極端觀點,並且較重視信息強調的內容而非信息的準確度;據他觀察,香港也出現有關現象,例如有論者批評「香港警察很殘忍」,但若仔細分析及查核,就知道殘忍的警察只佔部份,有些警察根本未曾出動,但當大家看見「有些警察殘忍地攻擊示威者」,已足夠支持他們本來就認定的論點,即人們只相信所相信的事,「這很值得擔憂,因為真相不再重要。」

在後真相時代,大家只熱衷於分享自己相信的資訊。(余俊亮攝)

在後真相時代,雄辯勝於事實,而真相往往在立場及情感的狹縫間載浮載沉,故衍生「同溫層效應」,即一個相對封閉的群體中,一些意見相近的聲音不斷被重複,甚至以誇張或扭曲的形式重複,令群體以為這些聲音就是全部事實。有論者更指出,缺乏專業新聞素養、未能正確分辨資訊真偽的社交媒體,正好為失實消息不脛而走營造出龐大同溫層。鍛治本正人觀察到,一般人誤以為「同溫層」只知自身說法而不知其他觀點,但現實上「同溫層」危險得多,因為他們明知世界上有其他觀點,但仍會堅持己見,並攻擊他人說法;他以「同溫層」源起的美國霍士新聞(Fox News)解釋,「他們不只報道自己的想法,還持續攻擊其他媒體的想法,如那些用作表達意見的清談節目,會引用CNN的報道去解釋為何不能相信CNN,給觀眾一個非常熟悉議題的形象—我知道其他報道的內容,但霍士才是正確。」

鍛治本正人形容,「同溫層」的問題比「井底之蛙」更嚴重,例如示威者的支持者不止偏好閱讀社交媒體或《蘋果日報》,還會關注並攻擊《大公報》或《星島日報》的觀點,以「證明」自己是對的。他慨嘆,假如人們一無所知,當他們聽取其他訊息後,可能會明白他人的觀點,但香港當下的情況是,即使人們清楚對方傳播的是事實,也仍會堅持人家是錯的。

數碼革命下 讀者需什麼素養
當假新聞成為政治武器,更嚴謹的事實查核(fact-checking)愈發是媒體的首要責任。鍛治本正人指出,反修例風波如火如荼,由於有不少人參與其中,故較易反複核實(cross-checking)一些瑣碎事,但當小事換成了大事,而政府公信力瀕臨崩潰邊緣,事實查核便成了不可能的任務,例如上述太子站事件,不論政府、警方、港鐵怎樣回應都會衍生「陰謀論」;而當受眾不再相信這些曾經具備權威的消息來源,媒體根本沒有辦法查核,「就算有人試圖查核,都不會有人相信」。他慨嘆,當社會對制度的信任消失殆盡,政府再怎麼澄清也都是徒勞;而這也增加了媒體查核的困難度,必須越過與「政府」有關的聯繫,獨立查核每件事,但以「新屋嶺事件」為例,無論是記者或大眾,根本連進入拘留中心也無從入手。

問題是,受眾究竟是不信任政府,還是不信任未能接受他們所願、未能證實他們所傳的政府?當人們只選擇性相信自己相信的事,可能永遠無法得到他們所期許的真相。

鍛治本正人提出,讀者也需做好自己,才能慎防假新聞繼續流傳。(歐嘉樂攝)

專門研究「新聞素養(news literacy)」和亞洲「假新聞生態系統(misinformation ecosystem)」的鍛治本正人提醒讀者,身處資訊混濁的時代,必須學懂如何閱讀新聞、培養良好新聞素養。他解釋,資訊能否廣為流傳,取決於讀者會否分享,而讀者作出有關決定前,必先了解「專業新聞」與社交媒體的「資訊」不能混為一談,也不能因在某平台觀看短短數秒的影片便倉促蓋棺定論,需要留意消息來源、再三深思熟慮。「警察打示威者,示威者流血,這是事實,但(完整)真相是什麼?大家也要批判,了解當中欠缺了什麼?此前此後發生什麼?」他有感讀者日漸不重視以真相和邏輯為基礎的報道,認為「單純教育記者並不足夠,因為許多事情由讀者決定,記者面臨很大的限制。你不能控制讀者的行為,所以我們也需教育讀者。」

相關文章︰

全民記者時代下 專業媒體該如何自許

「同溫層」之亂 「從眾」四大後遺症

【專訪】資深傳媒人張潔平:在「非全知世界」中怎樣清醒同行

假新聞為何不脛而走——「真相」死因聆訊(二之一)

謠言止於智者 假新聞充斥更須「Fact Check」

上文刊登於第187期《香港01》周報(2019年11月4日)《「後真相」時空下 誰來定義「假新聞」?》。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香港01》周報於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