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肺炎.深度】「盲搶」背後 謠言滿天飛的反思

撰文:陳智擁
出版:更新: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持續爆發,繼口罩及消毒用品後,市面又掀起搶購日用品「瘋潮」。事實上,每逢天災疫症,香港都會出現大大小小的搶購潮——2003年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症(SARS),港人為求防疫瘋搶白醋及板藍根;2011年日本地震引發福島核災,外界迷信「碘鹽能預防輻射」,故引發「盲搶鹽」。直到2020年的今天,市民還是受謠言影響而瘋搶物資,超市貨架被搶得空空如也,當中折射了什麼現象?背後或與社會心理及資訊傳播有關。

隨着疫情升溫,特區政府為壓縮陸港人流,把十三個出入境口岸減少至三個。正當港人擔心生活物資會受「局部封關」影響而被切斷之際,不少通訊群組及網上平台流傳「內幕消息」,稱內地廠房因疫情問題無法開工,影響未來供港物資供應,結果超市貨架上,不論白米、公仔麵、廁紙等日用品統統被搶購一空,無一倖免,就如戰亂時人人恐懼、囤積物資,即使超市及各供應商迅速澄清並無供應短缺問題,搶購熱潮仍未見回落。

有超市的廁紙被搶購一空。(資料圖片/余俊亮攝)

謠言滿天飛 搶購皆因從眾心理

從心理學角度看,搶購現象實際上是「從眾」(Conformity)行為,即個人為了和他人反應、行為保持一致而跟隨別人的行為;簡單而言就是「跟大隊」,這在社會上非常普遍。早於1955年,美國心理學家Morton Deutsch與Harold Gerard便開始研究從眾行為,研究指出從眾行為源於「訊息性社會影響」(Informational Social Influence)及「規範性社會影響」(Normative Social Influence),當一個人對事情不熟悉不了解,「訊息性社會影響」便會產生作用,即相信他人對某種模糊情境的判斷比自己更為正確,於是看到別人怎樣做,便照畫葫蘆。

回看香港情況,當市民看見他人從超市中搶購日用品及糧食,而自己又不清楚原因,再加上聽到一些「內地廠房停工」及「封關會導致糧食無法運港」等謠言,許多人來不及對此理性思考,便相信他人搶購行為總有其道理,於是加入其中,情願買多也不要買不到。

心理學科普平台Lo's Psychology的Dr.Lo分析,比起SARS,現時資訊科技發達,資訊接收來源再不局限於電視新聞、報紙及電台,當每人都有智能電話隨身,手指輕掃幾下便有大量資訊,消息不論真假,都能輕易傳播,資訊更新快得大腦難以消化,便產生「真相錯覺效應」(The Illusory Truth Effect),即人們容易將曾接觸過的資訊當成正確。舉例說,如當「內地工廠會因疫情停工,或會影響將來數種日用品供應」這則錯誤信息不斷在網絡流轉,便會在大家腦中重複曝光,導致我們對此信息增加好感、認為可信,而有關資訊正好又擊中大腦不欲消耗能量分析的弱點,讓人容易相信瘋傳的消息。

由於謠言眾多,中國用戶眾多的社交平台微信已增加幫助公眾戳穿病毒疫情謠言的工具。(路透社)

面對謠言 科學思維為何重要?

Dr.Lo續指:「半年來的社會動盪,每天都有不同信息充斥在網絡,這時期更需要具備科學思維,利用更多腦能量明辨是非黑白。」所謂科學思維,就是當遇到問題時,透過個人思考建立自己的看法,再主動尋找證據,不斷將證據與自己看法對比。

例如,當你認為「內地物流停工會導致香港沒白米供應」,不能單看網絡上瘋傳的某段文字或錄音便當為可靠證據,而需尋找確實可信的數字或事實,如翻查工業貿易署的食米進口統計數據,便可得知內地供應食米僅佔香港總進口量7.7%,泰國和越南則佔九成,就算內地物流停工,亦不會缺乏白米供應。常言道「謠言止於智者」,當大部份市民懂得善用科學思維,對資訊作出明辨分析,小心求證,不胡亂轉發信息製造更大恐慌,謠言便沒有擴散的機會。

白米亦成為市民搶購物品之一,有超市要臨時出限購令。(資料圖片)

闢謠重任 政府責無旁貸

板藍根能夠防疫?封關會導致內地貨物不能進港?雙黃連口服液防肺炎?內地工廠停工?不論是過往SARS還是今天新型肺炎的謠言,均與市民性命攸關,偏偏市民又難以即時及有效地核實消息,根本無法作出正確判斷,反而會為生活環境感焦慮而輕信謠言。

問題是,謠言易信,但闢謠很難。美國心理學家Gordon Allport提出謠言傳播公式:R ~ i x a 。當中謠言的強度(R,Rumour),與謠言對當事人重要性(i,importance)和謠言證據模糊度(a,ambiguity)成正比。換言之,謠言強度取決於事件對大眾的重要程度與信息模糊度,當謠言對大眾極為重要且證據模糊,謠言便會傳得愈快愈廣。

新加坡在本月7日把疫情應對警戒程度由黃色升至第二高的橙色,觸發民眾四出搶購物資。總理李顯龍在翌日立即發布講話,表示政府有足夠口罩和防護裝備,穩定民心。(影片截圖)

作為政府,應有責任核實信息,增加資訊透明度釋除公眾疑慮,打破謠言。如新加坡在本月7日把疫情應對警戒程度由黃色升至第二高的橙色,觸發民眾焦慮,謠言四起,當晚各超市大排長龍,幾乎所有糧食被市民搶購一空。新加坡總理李顯龍翌日在Facebook以華語、馬來語及英語發表講話,強調政府有足夠物資供應,籲市民不要囤積物資,同日新加坡大型連鎖超市FairPrice邀請傳媒到倉庫參觀,記者們見到倉庫內堆滿廁紙及各種糧食,而超市更承諾不會提高價格。在政府及企業共同闢謠後,超市大排長龍現象不復出現。

除此之外,事前防謠亦極為重要。現時香港針對假資訊的法例不足,面對居心叵測的造謠者只能予以譴責。反觀台灣,有相應法例針對散播虛假言論響公共安寧的造謠者,如在2月初,有一名台灣女子在社交媒體造謠,聲稱「紙類製品有缺可考慮多買一點,因為原材料將會轉去生產口罩」,其後警方把涉事者緝拿歸案,以儆效尤。

港人對特區政府信任度已創回歸以來新低,香港民意研究所最新調查顯示,政府信任率僅得約19%。圖為2月14日政府記者會。(資料圖片/盧翊銘攝)

民無信不立 政府喪失管治威信

在公共危機中,社會人心惶惶,市民面對海量信息,需要政府或權威機構核實相關資訊,當中政府公信力最為關鍵。當網絡媒介不斷革新、傳播方式日益多元,若政府沒有足夠公信力及快速掌握話語權,只會提供時間與空間讓謠言發酵散播。反之政府在公共危機前若能全面且及時發布信息,提供相應援助,市民便能得到正確指引,擠滅謠言生存的空間。

不幸的是,在經歷過往逾半年的社會動盪,港人對特區政府信任度已跌至回歸以來新低,香港民意研究所最新調查顯示,政府信任率僅得約19%。加上疫情肆虐,政府未能在疫情萌芽時向社會展現有效的應對決策,到目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人數持續上升,引起社區傳播憂慮,市民仍然是一罩難求。政府「無為而治」,決策姍姍來遲,使其進一步失信。

當政府缺失威信,更容易陷入「塔西佗陷阱」,即使政府日後能及時準確發布消息,但民心盡失下,市民情願相信網絡小道消息,變相助長謠言產生。與此同時,謠言橫行所引發的效果或對市民心理造成衝擊,如因搶購物品而變焦慮;當謠言消退,市民又會歸咎於政府失職,令自己面對如斯窘況,對政府更不信任,造成惡性循環。如何重拾市民信心?從防謠闢謠做起,或是重建公信力的第一步。

相關文章︰

【武漢肺炎】公務員治港神話是這樣幻滅的——用不了的隔離營

【武漢肺炎】公務員治港神話是這樣幻滅的——管制不了的人流

【武漢肺炎】亡羊補牢 七點建議

【武漢肺炎】抗疫路上 同理心比指摘更重要

【武漢肺炎.醫護罷工】道德綁架、政治正確——患難中香港變陌生

上文節錄自第201期《香港01》周報(2020年2月17日)《「盲搶」背後 謠言滿天飛的反思》。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香港01》周報於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