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現實主義:從無意識中解放,在藝術中再生

撰文:思兼
出版:更新:

Art Express:

超現實主義建基於佛洛伊德提出「無意識」的說法,流派中的不少藝術家都積極開發「無意識」的創造力。為了開發這種創造力,此流派實踐了很多自動創作法(Automatism)。超現實主義從歐洲往美國轉移,見證了當代藝術中心的轉移。

 

超現實主義可能是最多人接觸過的藝術流派。瑪格列特(Rene Magritte)的《戈爾孔達》(Golconda, 1953)現在還可以在不同的Meme社群上看到:將天上掉下來的人換成不同的人,將靜畫變成動畫,將人物墮地濺出的血畫了出來(大多由網名kiszkiloszki的動畫家製成)。無論哪種改造,它都似乎告訴我們,近百年前的「超現實主義」對「日常現實」的挑戰,在今天仍然是超前的。

Lobster Telephone, Salvador Dali (1936)

 

上世紀二十年代,超現實主義首先在巴黎掀起波瀾,衝擊文學、藝術、甚至政治領域。總體而言,超現實主義運動起源自佛洛伊德所提及的「無意識」(Unconscious)。佛洛伊德相信無意識慾望與社教化有根本衝突。每個個體社教化形成「現實」壓抑慾望。因此「現實」及產生這現實的社會乃是密不可分,理應一同抗擊。超現實主義運動的領頭人——詩人安德烈·布勒東(André Breton)的《超現實主義第二宣言》中提出整個運動的野心正正是人為地「製造意識的危機」。

達達主義以挑釁與滑稽挑戰僵化的布爾喬亞藝術。在二十年代初,達達的虛無主義漸漸失去批判動力。相比之下,超現實主義直接挑戰整個現實的構成。1924年,布勒東發表《超現實主義宣言》。當中,他將超現實主義定義為「純粹心靈之無意識行為」。「純粹心靈之無意識行為」主要有兩種形式:夢境或自由聯想。由於夢境不受理智的限制、又脫離道德或美的規範,被視為心靈的真正運作。夢境之外,受精神分析的自由聯想所啟發,他們又提出「自動寫作」、「自動繪畫」等創作方法:透過自由聯想,捕捉其無意識中的意象。然而除了這些運用自動技法的創作外,超現實主義畫家薩爾瓦多·達利(Salvador Dali)最有名的卻是刻意運用精神分析理論去轉化意象,去畫出夢境。

杜尚在費城藝術館舉行的「超現實主義的最初文本」展覽中的繩線裝置

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巴黎都是超現實主義的中心。上面提過的達利與布勒東都在巴黎活動。瑪格列特則屬於比利時超現實主義,與巴黎超現實主義的側重點不同,比利時超現實主義並不熱衷發掘無意識,而更多時在顛覆布爾喬亞所描繪的「現實」。不少超現實主義藝術家後來與共產黨或反右翼的政治運動合流。

二戰期間,不少藝術家移居到紐約作為新基地。1942年,在費城藝術館舉行「超現實主義的最初文本」(First Papers of Surrealism)展覽,更有在美國重塑整個超現實主義源流的野心。是次展覽由杜尚(Marcel Duchamp)設計場景,他在館內拉起互相交叉、纏繞的繩線。戰後,巴黎不再是超現實主義的中心,但它的影響力、以及分裂仍然刺激到不少歐洲的藝術流派如COBRA(由哥本哈根、布魯塞爾、阿姆斯特丹三地藝術家組成的先鋒藝術運動)、文字主義(Lettrist),以及處境主義國際(Situationist International)的誕生。

超現實主義運動中心的轉移,可被視為當代藝術中心向美國轉移的縮影。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美國藝術流派冒起如雨後春筍。歐洲巴黎作為藝術之都的地位戛然而止。

 

 

《01哲學》,哲學入門,深入淺出,更好地理解,更好的邏輯。
立即下載《香港01》App:https://hk01.onelink.me/FraY/hk01app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