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山竹】面對颱風,我們會否有康德的崇高體驗?

撰文:唐晉濱
出版:更新:

超強颱風山竹剛在香港以南100公里掠過,天文台亦掛起了十號風球。撇除渴求多一天假期的願望,面對颱風,為何有些人會對它的來臨抱有興奮與期待的心情?可能出於面對危險而有接近死亡的刺激感,或是颱風帶來一種打破日常景象的嘉年華氣氛,又或許,我們可以借康德(Immanuel Kant)美學中的崇高(sublime)來解釋這種心態。

 

康德:崇高與目的論 - EP37

 

康德區分了數學(mathematical)與力學(dynamical)兩種崇高。數學上的崇高,對象有沿著地平線一望無際的大海、天上無盡的繁星,或宇宙中比太陽巨大千萬倍的星球。這些對象在數量上或體積上都極為龐大,以至超出我們感性與知性的能力,因此我們首先會感到一種抑敗感。然後我們訴求於更高的主體能力,即理性,以「絕對」來把握眼前近乎無限大的景象,將之作為一個整體的,從以得到愉悅感。
 
至於力學的崇高,對象有海峽之間的巨大漩渦、劇烈的火山爆發,以至擁有終極毀滅力量的超巨型黑洞。這些對象具有極大的力量,它們本身都對我們的生命極具威脅,一般來說我們對之會有恐懼的不快感。然而若我們與它之間有一定距離,而對我們不構成直接威脅(否則我們首先關心的是如何避開危險),此時我們反而會有一種敬畏的愉悅感。作出崇高審美的前提是主體處於安全的位置,甚至景象越是可怕,其吸引力會越大。
 
數學的與力學的崇高對象都以兩個步驟進行:主體首先為自身能力之不足而感到不快,隨後因理性的優越性而得到一種消極的快感。另外,數學與力學之間的區分並非硬性規定,比如這次的超強颱風,往往同時是力學與數學的表現。

 

更多引起崇高經驗的對象:

 

我們面對氣勢磅礡、雄偉壯盛的景象時會說「何其壯觀!」,正是出於康德所描述的崇高經驗,因此「sublime」亦有一譯為「壯美」。此時,我們要注意的是崇高經驗雖由感官經驗(主要是視覺與聽覺)觸發,但它本身與感官的愉悅感無關,因此我們不會有崇高的味覺、嗅覺或觸覺的經驗。
 
當然,我們對於自身處境到底是否安全,可能會有誤判,崇高的審美對象(尤其是力學的),很多時都帶著真實的危險。若在颱風時去追風、觀浪,或會樂極生悲;而颱風亦會帶來無法預計的破壞,造成生命、財產損失(縱使可能不發生在自己身上)。那麼,我們應該將超級颱風山竹視為崇高的審美對象,還是一場威脅到我們人身安全的災難?

 

 

《01哲學》,哲學入門,深入淺出,更好地理解,更好的邏輯。
立即下載《香港01》App:https://hk01.onelink.me/FraY/hk01app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