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拉瑞|生命能否被簡化為資料和演算法【技術人文】

撰文:胡雅雯
出版:更新:

作者|哈拉瑞(Yuval Noah Harari)
譯者|林俊宏

 

生命究竟能不能簡化為資料流程(data flows),還有待商榷。特別是我們也還不清楚,資料流程究竟如何或為何能夠產生意識和主觀經驗。或許在未來20年,我們就能得到一個很好的解釋,但也許我們會發現,原來生物與演算法還是不同。

 

同樣有待商榷的一點,在於生命是否真的可以化約為決策(decision-making)。在資料主義(Dataism)的影響下,生命科學和社會科學一心投入研究決策過程,彷彿這就是生命的全部。但是否真的如此?知覺、情緒和想法當然對決策很重要,但這就是它們唯一的意義嗎?資料主義越來越了解決策過程,但對於生命的看法卻可能越來越偏狹。

 

 

要對資料主義的教條提出批判,可能不僅是廿一世紀最大的科學挑戰,更是最急迫的政治和經濟議題。生命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學者應該自問,把生命當作資料處理和決策時,是否遺漏了甚麼因素?這世界上會否有甚麼東西是無法化約成資料的?如果在所有已知的資料處理任務上,沒有意識的演算法終於完全勝過了有意識的人類智慧,一旦我們用前者取代後者,可能會失去甚麼?

 

當然,就算資料主義是錯的,即生物不只是演算法,這也不一定能阻止資料主義接管世界。過去就有許多宗教,雖然在事實上不盡正確,卻也是大受歡迎、大權在握。如果基督教和共產主義都能如此,資料主義何獨不然?而且,資料主義現正傳播到所有科學的學科,前景一片光明。統一的科學範式(paradigm),很容易就成為難以撼動的教條。要反駁科學範式並非易事,但到目前為止,從沒有哪個科學範式真正得到整個科學界一致採用。於是,某個領域的學者總是能從外部帶入一些異端觀點。但如果包括音樂學家和生物學家在內的每個人都採用了同樣的資料主義範式,各種跨學科研究只會讓這個範式不斷增強。這樣一來,就算範式本身仍有缺陷,趨勢也極難抵抗。

 

如果資料主義成功征服世界,人類會發生甚麼事?一開始,資料主義可能會讓人文主義加速追求健康、幸福和力量。資料主義正是通過承諾滿足這些人文主義的願望而得以傳播。而為了獲得永生、幸福快樂、化身為神,我們就需要處理大量資料,遠遠超出人類大腦的能力,也就只能交給演算法了。然而,一旦權力從人類手中交給演算法,人文主義的議題就可能慘遭淘汰。只要我們放棄了以人為中心的世界觀,而秉持以資料為中心的世界觀,人類的健康和幸福看來也就不再那麼重要。若有了遠更優秀的資料處理模型,又何必再糾結於過時的資料處理機器呢?我們正努力打造出萬物互聯網(the Internet-of-All-Things),希望能讓我們健康、快樂,並擁有強大的力量。然而,一旦萬物互聯網開始運作,人類就有可能從設計者降級成晶片,再降成資料,最後在資料的洪流中溶解分散,如同滾滾洪流中的一塊泥土。

 

一旦權力從人類手中交給演算法,人文主義的議題就可能慘遭淘汰。

 

於是,資料主義對智人(Homo sapiens)造成的威脅,正如智人對其他動物所造成的威脅。在歷史進程中,人類創造了一個全球性的網路,不論面對任何事物,都以它在這個網路中有何功能來給予評價。幾千年來,這讓人充滿了傲慢與偏見。人類在這個網路中執行著最重要的功能,也就很容易認為自己是這個網路所有成就的主要功臣,並認為自己就是造物的巔峰。至於其他所有動物,因為它們執行的只是網路中次要的功能,於是其生命和經驗都遭到低估;只要動物不再能發揮任何功能,就難逃慘遭滅絕的命運。然而,一旦人類在這個網路也不再能發揮重要功能,就會發現自己到頭來也不是造物的巔峰。我們自己設定的標準,會讓我們也走上長毛象和白鰭豚的滅絕之路。到時回首過去,人類也只會成為宇宙資料流程裡的一片小小漣漪。

 

我們自己設定的標準,會讓我們也走上長毛象和白鰭豚的滅絕之路。

我們無法真正預測未來,因為科技並不會帶來確定的結果。同樣的科技,也可能創造出非常不一樣的社會。舉例來說,火車、電力、無線電、電話這些工業革命時期出現的科技,就能催生出法西斯政權或自由民主政體。讓我們以朝鮮半島兩國為例:兩國曾經可以獲得相同的科技,但最後選擇的用法只能說是南轅北轍。

 

人工智慧和生物科技的興起肯定將改變世界,但並不代表只會有一種結局。書中講到的一切情境,都只是可能性,而非預言。如果你覺得某些可能性令你反感,歡迎運用各種新思維或採取新行動,讓那些可能性無法實現。

 

然而,因為我們的思想和行動通常會受限於當今的意識形態和社會制度,要以新的方式來思考或行動並非易事。本書追溯了目前各種制約條件的起源,希望能夠讓我們稍微從中鬆綁,以更豐富的想像力思考我們的未來。本書所做的,並不是斷言未來必會如何而讓我們的視野變得更窄,而是希望讓我們把視野放寬, 體察到光譜之上還有其他更多選項。正如我一再強調的,沒有人真正知道2050年的就業市場、家庭或生態將會是甚麼樣子,又或是由哪些宗教、經濟和政治制度主導世界。

 

但放寬視野也可能造成副作用,讓我們比以往更加困惑和不知所措。面對這麼多情況和可能性,該注意些甚麼?這個世界的變化速度比以往更快,而我們又已被海量的資料、想法、承諾和威脅所淹沒。人類正逐漸將手中的權力交給自由市場、群眾智慧和外部演算法,部分原因就在於人類無力處理大量資料。過去想阻擋思想言論,做法是阻擋資訊流通。但到了21世紀想阻擋思想言論,反而靠的是用不相關的資訊把人淹沒。我們已經不知道該注意些甚麼,常常浪費時間研究辯論無關緊要的議題。在古代,獲得資料等於獲得力量;而到今天,力量卻是來自知道自己該忽略甚麼。所以,面對這個混沌世界的一切,我們究竟該聚焦在甚麼上?

 

我們已經不知道該注意些甚麼,常常浪費時間研究辯論無關緊要的議題。

 

如果我們以月為單位思考,我們注意的可能就是當下的問題,比如中東動亂、歐洲難民危機、中國經濟增長趨緩等。如果我們以十年(decades)為單位作思考,我們就會放眼全球變暖、不平等情況惡化,以及就業市場崩壞。但如果我們把視野放大到整個生命,所有其他的問題或發展都離不開以下三項彼此息息相關的過程:

1. 科學正向著一條無所不包的教條聚合,即認為所有生物都是演算法,而生命是資料處理。

2. 智慧正與意識脫鉤。

3. 沒有意識但具備高度智慧的演算法,可能很快就會比我們更了解我們自己。

 

這三項發展提出了三個關鍵問題,希望讀者在讀完本書之後,仍能常掛於心:

 

1. 生物真的只是演算法,而生命也真的只是資料處理嗎?

2. 智慧和意識,究竟哪一個才更有價值?

3. 等到沒有意識但具備高度智慧的演算法比我們更了解我們自己時,社會、政治和日常生活將會有甚麼變化?

 

【選自《未來簡史:從智人到神人》〈數據流裡的一片漣漪〉,[以色列]尤瓦爾・赫拉利著,林俊宏譯,中信出版社,2017年。】

原載於微信公眾號:暴風驟雨

 

我們要擔憂演算法全面取代我們的生命嗎?當代技術對人類社會的重塑,我們又應如何看待?哲學可以對此給出甚麼分析、探索與回應?

01哲學「技術人文實驗室」於11月正式成立,作為實驗室第一彈專題研習活動,我們即將舉辦【哲學1001工作坊第七期】,以「機器智能時代的形上學」為主題,歡迎報名參加,繼續探討科技的哲學問題。 

工作坊詳情及報名連結

 

 

《01哲學》,哲學入門,深入淺出,更好地理解,更好的邏輯。
立即下載《香港01》App:https://hk01.onelink.me/FraY/hk01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