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奕華:凡・霍夫的個人化美學 讓經典不止於再現【藝術現場】

撰文:胡雅雯
出版:更新:

採訪、撰文|胡雅雯

 

一個服務於觀眾的舞台劇導演和一個喜愛自我表達的導演,有何分別?

「服務觀眾的導演更在意別人怎麼看自己,但一個擅於主動表達自我的導演,自有一套觀看方式,他於物我關係中發現事物在他面前展開的樣子⋯⋯」──導演林奕華給出了這樣的答案。不過,這一次他不是在介紹自己,而是當今歐陸乃至世界都相當活躍的劇場藝術總監伊沃・凡・霍夫(Ivo van Hove)。

12月8日,應愛麗絲劇場實驗室舉辦的 #InWonderland 跨媒介文創計劃邀請,導演林奕華於銅鑼灣誠品書店向觀眾解讀了荷蘭舞台劇導演伊沃・凡・霍夫的劇場美學。

 

#InWonderland 跨媒介文創計劃 戲劇文化講座現場

 

誰是伊沃・凡・霍夫?

來自比利時的伊沃・凡・霍夫,是荷蘭阿姆斯特丹劇團的(Toneelgroep Amsterdam)藝術總監,劇團所在地有一間以戲劇表演理論家史坦尼斯拉夫斯基(Konstantin Stanislavski)命名的咖啡廳。凡・霍夫成名於八十年代的比利時,儘管他出生的小鎮並無戲劇傳統,但彼時的比利時自由開放,對亞文化也很包容。放棄了律師之路的凡・霍夫,自2001年加入荷蘭頂尖的阿姆斯特丹劇團至今,多次帶領劇團受邀參加亞維儂藝術節(Festival d'Avignon)、維也納藝術節、墨爾本藝術節等世界一流的戲劇表演藝術節。

 

點擊查看更多伊沃・凡・霍夫戲劇劇照及工作照:

+33

 

誠如林奕華所說,凡・霍夫的確是一個忠於自我的導演,在劇場中,他也盡顯那桀驁不馴的龐克(Punk)氣質。他與同時期成名的姬爾美可(Anna Teresa De Keersmaeker,著名舞團 Rosas 藝術總監)以及楊・法布爾(Jan Fabre)都秉持以下創作信條:

去你的,我們愛幹嗎就幹嗎。如果你想尖叫,那就尖叫。如果想要大聲聽音樂,那麼愈響愈好。要是不喜歡,那你就走。(“Fucking you, we’re doing what we want to do. If yuo want to scream, scream. If you want to play music loud, do that. Leave if you don’t like it.”)
伊沃・凡・霍夫(Ivo van Hove)

 

伊沃・凡・霍夫的劇場美學

如何解讀這樣一位與歐洲一流劇團合作、高產且個性張揚的導演?講座中,林奕華從導演這一職業講起。他說:「導演是一個不斷幫自己認識自我的工作,當你用心去做的時候,就會發現,這不僅是一份工作,這個職業會令你很直接感受到自己的性格,以及對許多事物的看法。」這也不難理解,為何我們欣賞一齣戲時,總想要弄清楚導演想表達怎樣的觀點、議題;即便不甚明了,也渴求做一種揣測、一種解讀:導演想要借助這齣戲表達對於世界怎樣的看法?但林奕華坦言,伊沃・凡・霍夫最初吸引他的,正是導演在劇中消解了「核心議題」這件事。

 

講者林奕華導演及愛麗絲劇場實驗室的陳恆輝導演與觀眾交流凡・霍夫的劇場美學

 

「但是,很快我就發現,在議題背後有一個更重要訊息的就是:『你是誰?』。」


「個人化」(personal)是凡・霍夫重要的劇場美學之一。對凡・霍夫的戲劇有所了解的觀眾都知道,他熱衷於改編劇本。不論是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易卜生(Henrik Ibsen)、契訶夫(Anton Chekhov)、歐尼爾(Eugene O'Neill)還是對古希臘三大悲劇作家的熱愛;同時,他也是當代文學的愛好者,作為導演,考克多(Jean Cocteau)和杜拉斯(Marguerite Duras)的作品也曾被凡・霍夫搬上舞台。除了文學與戲劇,他亦將電影改編成舞台劇,如《電視台風雲》(Network)。

 

點擊查看更多《電視台風雲》劇照:

+14

 

林奕華說:「在他的劇中,你永遠能夠看到他的個性。他不是重複劇本裡已經講過的故事,然後放大劇本原有的議題,而是始終告訴觀眾他自己如何看待這些劇本。」由此,凡・霍夫的創作可以被總結為這樣一個過程:由主觀經驗出發,從文本中尋到人物、情節與自我的關係,他將這種關係呈現給觀眾,而不僅僅是再現經典。林奕華將這種觀看事物的方式稱之為一種「閱讀」。

 

有些人看東西只看到表面,但是有些人卻進入核心,找到自己與這件事的關係。這種關係未必與他人有關,也未必同其他人所看到的一樣。但它發現自己跟這件事的關係,之後開始探索、整理,最後變成自己的表達方式,這就是創作了。
林奕華

詳述這種閱讀的過程,林奕華強調:「真正的閱讀是我們一邊看內容,一邊處理。處理的過程就是思考。思考,增加了你所觀看內容的意義,內容的意義隨思考一路增加,個人的想法也隨之形成;之後再一路發展,所獲得的內容便成了有回音、有回應的。」這也是林奕華認為凡・霍夫與其他導演的不同之處:他永遠在思考,這種思考成為劇本生命力的來源。

 

講座現場

 

具備了這樣的閱讀能力,林奕華指出,凡・霍夫的另一個戲劇美學追求是:有趣。這種趣味性來自於凡・霍夫活潑的性格,也來自於他擅於與自己溝通的能力。「他擅於在各種可能性中找到有意義、有挑戰的可能性,懂得在觀看一件事中找到能夠與自己溝通的內容。一個人只有懂得與自己溝通,才能如此了解如何在龐大的內容之中尋到自己的想法。」林奕華說,凡・霍夫與其他導演最不同之處,在於他總是能從經典劇本中找到一個開啟自己戲劇的關鍵,儘管最終呈現的效果可能與原作相距甚遠(但這種差異性,似乎恰恰形成了其個人風格)。

當然,這也令凡・霍夫遭到不少負面評價,例如有英國劇評人就評價這種做法「帶壞了年青一代的導演」。但總的來說,社會變革與轉型下的人類行為與情感狀態一直都是伊沃・凡・霍夫關注的話題,因此,他的戲劇也像是一個「人類行為實驗室」,充滿矛盾、絕望、謀略與偏執。他對技術的運用(攝影機在他的舞台穿梭已是平常事)、對時空的精準把握以及對劇中人物內心傷口的打擊,令資深劇評人 Michael Coveney 大讚:「看過伊沃・凡・霍夫那麼多作品之後,我可以中肯地說,歐洲劇場的這個時代屬於他跟他的劇團。」

 

 

《01哲學》,哲學入門,深入淺出,更好地理解,更好的邏輯。
立即下載《香港01》App:https://hk01.onelink.me/FraY/hk01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