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洞能指「憑着愛」:公權力沒承擔,如何談「愛」?

撰文:望萬里
出版:更新:

特首林鄭月娥昨晚(25日)透過 Facebook,發佈一篇題為〈抗疫一月 決不言敗〉的文章(或工作報告),交待自己一個月來對於新型肺炎的政績。全文的末段這樣作結:

袁國勇教授每次出席專家顧問團會議後都對我說:「只要大家愛香港,我們一定可以打贏這場抗疫戰!」我相信憑着愛,香港不但可以走出疫境,也可以浴火重生。

未知特首的用意是想振奮人心,還是真心希望用「愛」就可以團結香港人。令人好奇的是,到底林鄭講的「愛」是甚麼呢?

(盧翊銘 攝)

「愛」作為空洞能指

用索緒爾(Ferdinand de Saussure)的符號學來說,一個符號(sign)由能指(signifier)與所指(signfied)構成,能指是一詞的文字或發音,所指的是這詞所指稱的事物、意義或概念。索緒爾自己所用的經典例子是:「樹」、「tree」或「arbor」等的能指,其所指是我們熟悉的高大植物。

索緒爾:結構語言學之父 語言作為任意符號的原則

經過二十世紀法國思想家的發展,他們認為符號可以沒有能指與所指的對稱結構,能指可以是空洞能指(empty signifier),它只是純粹的能指,沒有要指稱的現實事物或意義──亦即是沒有所指。

林鄭講的「愛」就是空洞能指的例子,「愛」到底是甚麼意思呢?一種感情?一種盲目的傾慕與信任?法國憲法中的「博愛」?孔孟講的「仁者愛人」?明顯這個「愛」是沒有所指的,它沒有確實的意思。亦正因為此,像「愛」的空洞能指可以被用在任何場合,並試圖任意地連結其他意義或思想。

公權力應該談「愛」嗎?

公權力手握資源與行政的權力,理應務實地為社會解決問題。

為何香港會在「浴火」之中?為何政府都會被千夫所指?去年以來的政治問題、警權問題,現時的抗疫問題,加上長年累積的經濟結構問題,當今的民怨及對政府的不信任,是種種因素之下的結果。

(梁鵬威 攝)

當問題出現但情況尚未到太壞,真正需要特首出來以理性討論的時候,政府總是抱着高傲的態度迴避、拒絕坦誠溝通;一路下來,政府對於問題的選擇性處理、對資源分配的錯誤決策等,如此種種造成了香港現今的狀況。

某些電影有這樣的情節:各有立場與野心的正邪兩方,誓不兩立,鬥爭到最後,卻以愛來解決所有仇恨,停止戰爭。通常這種結局會被觀者大駡──世上哪有如此便宜的化解問題方法? 正如林鄭(及政府的廣告),不論她講的「愛」的用意是什麼,她完全無視糾結、複雜的現實問題,無視分裂、撕裂背後的原因,而同時廉價地以一句「憑着愛」,就冀望化解或抹平一切的矛盾,這可說比電影情節更魔幻,亦是作為公權之首不應該做的。

_________________

《01哲學》,哲學入門,深入淺出,更好地理解,更好的世界。
下載《香港01》App ,按「+」號加入《哲學》搶先看文章:https://hk01.onelink.me/FraY/hk01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