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公園的真正死因:它是個沒有主題的主題公園

撰文:望萬里
出版:更新:

誠然,主題公園的封閉或設計,的確是希望可以做到「主題公園通過模仿動畫、電影等場景,恰似給當代人重新構建了一個可以躲進去、逃避日常紛擾的洞穴⋯⋯暫時忘卻『真實』生活的壓力、煩憂,進入一個由童話建構的虛擬國度,享受全然的歡樂時光」。

海洋公園(資料圖片)

只是,這也正正是海洋公園的真正死因:它一邊構建著一個沒主題、沒故事的環境,一邊又想以香港本土符號來服務非香港居民,但畫虎不成,結果兩邊都不著邊。

不虛幻的國度,失格的「主題公園」

大家如果想到迪士尼樂園,大概會即時想到一個又一個的卡通人物,以及背後的故事和場景,簡單而言就是個「夢幻國度」。但大家想到海洋公園,會想到什麼?動物?機動遊戲? 究竟海洋公園想構建一個怎樣的空間?

答案是海洋公園自己也不清楚。

與迪士尼以及環球影城相比,海洋公園的確有一個先天的問題:就是前兩者有卡通故事、電影背景,可以直接讓人在踏進園內設施時,已經直接進入「童話世界」或者「冒險場域」。我們在前一篇文章講述過:

「布希亞(Jean Baudrillard)就指出,在後現代社會中,真實與想像、現實與幻覺、表象與內在已經失去區別,使得以上兩者間的邊界模糊不清,從而產生了一種超真實的(hyperreality)文化。」──〈主題公園:後現代主義的柏拉圖洞穴,掩蓋「真實」〉

主題公園:後現代主義的柏拉圖洞穴,掩蓋「真實」

但海洋公園呢?那些機動遊戲又有什麼「故事」?海洋劇場的「探險家探索浩瀚海洋,與海豚和海獅發展出一段美麗邂逅,從此與大海結下不解緣」又有帶觀眾進入第二個世界嗎?那些各自離散又沒有連繫的動物園設施,又有什麼連貫的「主題」?

迪士尼以及環球影城,細心留意的話,可以看到園內很多的細節,由排隊、等候區的擺設及介紹,就已經是體驗和故事的一部份。這些細節,可能是和超級英雄電影有關的道具、彩蛋或關聯物(references);就算是一個全新的故事,都會在等候區作詳細背景介紹⋯⋯總而言之,一個好的「主題」公園或遊戲(ride),不會浪廢任何一刻,好讓你能順暢地進入到「故事」的超現實當中。

布希亞:祭奠物質與真實之死的「後現代」大祭司

而海洋公園內的符號未能指向其他符號,又未能指向園外之物,結果「指來指去」都是眼前之物,又怎樣構建「虛擬國度」?因此,海洋公園自身定位的尷尬之處,就在於它無法建構出主題公園基本要有的符號系統,似乎更適合稱為水族館兼動物園,而不是「主題公園」。

保育?與願景不一致的現實

做不到夢幻世界,唯有做一些保育願景。但是海洋公園想成為的目標,與公司外予人的感覺,有相當大的衝突。在其公司的官網中,海洋公園的願景是:

「海洋公園建基於教育、保育及娛樂,銳意成為世界級最佳主題樂園度假勝地,締造最佳遊樂體驗予遊人,啟發精彩探索,並將人與大自然緊密連繫起來。」

過往的海洋劇場表演被批評不人道對待海豚等動物多時,園方最終於今年年初宣佈將會取消(資料圖片/蔡正邦攝)

並不是說「動物保育」不能打造成一個「動物保育幻想世界」,而是海洋公園與21世紀保育概念的不一致,使得除了沒有「把人與大自然緊密連繫起來」,更常常讓遊人極度「出戲」:已被人多年咎病的動物表演、以及「圈養海豚壽命比野外短40年」、「10年死11條的中華鱘」等等新聞,都讓人只感到海洋公園內只是單單「有」動物,並單純以動物來牟利,但並沒有保障任何動物權益。

當然迪士尼亦有被指「人工低福利差」,但是當中的員工是人,到最壞的情況還是可以選擇辭職(當然本來雇主就應該提供更好的福利和工作環境);但海洋公園中的動物呢?牠們選擇只有生與死。

海洋公園中的動物,牠們選擇只有生與死(李澤彤攝)

這是什麼爛鬼本土情懷

做不到夢幻,做不到保育,那海洋公園作為主題公園的「主題」是什麼?

海洋公園並不是沒有察覺以上問題,因此才有「哈囉喂」這種主題活動,不過「哈囉喂」不能全年舉辦,海洋公園總要找到自己的特色之處。結果它還真是「找到」了,但卻讓人汗顏。

在公司的「獨有價值」中,其官網寫到了「植根香港、反映本土文化」及「集體回憶、香港人的公園」在第一第二位。不知是否如此,「懷舊香港」變成了海洋公園的一個「主打」,但它面向的根本不是香港本土居民。

園內有一條「香港老大街」,當中的介紹是這樣的:

「海洋公園『香港老大街』帶你穿越時空,一起重拾當年情!這裡有經典的古董老爺電車,消失中的傳統港式小吃,還有充滿人情味的舊街和店舖,你更可選購各款懷舊精品,重溫舊日的美好時光。『香港老大街』不但是拍照留念的熱點,更是讓大家抱擁集體回憶、感受老香港文化的好地方。」

只是那些所謂的「消失中的傳統港式小吃」其實就是雞蛋仔、腸粉、煎釀三寶、魚蛋等等,完全沒有消失的感覺,而大多香港人也吃過;加上36元一碗魚蛋、46元一碗魚蛋豬皮蘿蔔,就算是遊客,為什麼不坐半小時車到港島其他地方,甚至遠一點到旺角吃?

(Facebook: 香港海洋公園 Ocean Park Hong Kong)

另外園區中的舊街和店舖,也很難吸引人。50至70年代香港,人們因為生活所迫而聚在一起,簡單來說,就是別把貧窮當成是 gimmick 以及集體回憶,別把這種為世所迫美化成人情味,要人「好好細味」。就像把舊工廠改造成文青商場,然後懷念當時「美好、簡單日子」那樣荒謬。

或者年代更為久遠的明清民初時期,因為距今較遠,還是能帶點幻想,試問在60年代挨過來的貧苦一代,看到這條老街以後情何以堪?

這感覺就像是說:「園內符號未能指向童話故事和電影,園內和園外又給人不一樣的感覺嗎?那就回到50至70年代香港吧,又指向歷史,又一樣老餅」,而冠名贊助這條街的正是香港一個老牌餅家,真是極為諷刺。

(Facebook: 香港海洋公園 Ocean Park Hong Kong)

或者這正是海洋公園過份依賴內地旅客之下的困局。2016年其行政總裁李繩宗說過,海洋公園「本地客佔三成半,內地客佔五成,海外客佔一成半」,但及後比例有變,變成「本地客佔四成,內地客佔四成,外地客佔餘下兩成」,就因內地客減少,錄得自1987年脫離馬會獨立運作後的最大虧損。

為了吸引這些旅客,就想以舊香港作招徠,但如果要睇舊街、吃老店舖,直接走到深水埗、九龍城、西環等地不是更好嗎?

(Facebook: 香港海洋公園 Ocean Park Hong Kong)

「兩頭唔到岸」之下,結果只是再一次不和諧,再一次的不協調。

面向港人仍要努力

對於海洋公園,筆者內心是有矛盾的,一方面是可惜它沒有發揮出應有的水平,希望它可以「重新出發」;另一方面也認為沒有理由用公帑來救一間經營不善的公司,同時亦認為動物權益問題應被重視。

記得有報道提到,海洋公園倒閉的話7500隻動物就會失安置之所,但我想假如用那54億,把海洋公園改造成真正的動物中心,我想反對聲音會比現在少很多。

(李澤彤攝)

未來假如中國遊客不復當年勇,海洋公園又是否應更面向港人?但要吸引本地居民,又談何容易?能否做到像東京迪士尼那樣,令海洋公園變成了本地學生畢業合照、情侶拍拖首選?

海洋公園將會於6月13日重開,並提供香港市民優惠,包括成人票價七折(350元);長者、小童免費進場;買50元送50元的攤位優惠券現金券等等。現時減價、做優惠或者能幫到一時,但長久之下,又該如何自處?

作為一個主題公園,海洋公園好像仍未找到自己的主題。

_________________

+1

下載《香港01》App ,按「+」號加入《哲學》搶先看文章:https://hk01.onelink.me/FraY/hk01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