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內容

【環保熱話】無紙巾日全城參與 支持手帕復興熱潮

撰文:王玥晨
出版:更新:

保育本來就是貼身的生活課題,只要從微細的生活習慣開始改善,就能夠為保育地球資源作出貢獻。根據政府統計處截至去年底的報告顯示,香港有七百四十萬人口,若每名香港人每天減用一張紙巾,即能減少七百四十萬張紙巾,一天便能減少約十公噸的紙巾廢物,即是每天少砍伐約二百五十棵樹。這也是基督教家庭服務中心及手帕集作合辦「無紙巾日」的目標。

香港人自小習慣資源充足的生活方式,對各種資源的運用也沒有節約意識。廢物分類回收、再生能源,還有斷捨離等話題,也是近年才興起的社會熱話。基督教家庭服務中心及手帕集作有感日常被濫用的餐紙、濕紙巾、面紙、紙巾及抹手紙等,數量驚人,因而推動成立「無紙巾日」,教育大眾從四月二十六日起,邀請市民養成減少用各類紙巾的習慣。

要選紙巾類用品的最佳替代品非手帕莫屬,皆因其耐用之餘又可反覆使用。若未曾嘗試則認定使用手帕既麻煩又老土,只是你跟不上全球環保潮流的步伐。

手帕文化誇世代

話說回來,手帕其實並非甚麼新發明,未有紙張的年代,布料裁成的手巾或是抹布就是唯一的抹拭用品。隨着科技進步,紙巾用完即棄的方便漸漸取代了手帕。這個「方便」卻換來犠牲地球資源的沉重代價。

翻查相關歷史資料,手帕在實用功能以外,在不同的國度,還有不一樣含意。在中國歷代,手帕是大家閨秀的貼身之物,用色和質料同樣講究,愈高的品質只供愈高地位的達官貴人使用。她們還會在手帕上繡上閨名或圖案,送給閨密或情人。

男士使用袋巾,是紳士造型的一部分。

放諸於歐洲多國,手帕同樣是女士們隨身之物,連男士們也是手帕不離身,他們會將手帕摺成不同形狀,放於西裝口袋,是紳士造型的必然配搭。時至今日,歐美男士每逢出席重要場合,也會以此造型出席。就算現世代的時裝潮流界,著名設計師如Tom Ford也鍾情此優雅配搭。

在着重公民教育的日本,小朋友從幼稚園開始,便被灌輸使用手帕的習慣。所以日本人,不論男女,不論從事任何工作或是出席任何場合,都有使用手帕的習慣。在當地,使用手帕不會被視為另類,反而沒有手帕隨身,才是有欠禮貌的表現。

由此可見,由古至今,中外國家,使用手帕跟「落後」扯不上半點關係,反而是紳士淑女們的身份象徵。

今年的「無紙巾日」便邀得食肆、便利店、商業機構、社企、社福機構及學校等超過三百六十五個單位,包括Outback Steakhouse Hong Kong、OK便利店、Towgnas Avenue、一眾小店餐廳及社企餐廳、嶺南大學及香港教育大學等。於活動舉行當日,因應個別機構運作形式,不主動派發或主動暫停使用各式紙巾,希望讓廣大市民建立少用各式紙巾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