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展】為什麼要用新聞說故事 《100篇香港人的社會實錄》

撰文:梁奕朗
出版:更新:

翻開歷史教科書,到底是什麼定義了香港?是從一紙不平等條約到另一章聯合聲明,還是從漁火閃閃到高樓聳立的經濟奇蹟?面對雜亂紛陳的歷史,我們習慣用大事件概括一個時代,以一些「較重要」的人代表一個地方。新聞報道作為一種日常的歷史書寫,這種篩選機制依然存在:一場幾萬人的示威總比零星集會更值得放頭版,意見領袖的回應比小市民更有bite。這些取捨背後有否隱藏對政經結構的偏好,是否暗示着版面以外的小市民可被忽略?30年前《新報》的《社會實錄》版面反其道而行,以報道文學輔以大量照片的方式,主打「關懷式報道」,長篇專題探討小人物背後的感人故事;30年後的今天集結成書,在人人高舉「新聞已死」的年代,翻開頁頁舊報紙又帶來什麼啟示?
攝影:李孫彤

首篇報道《生死之間的等待》仔細描寫受害者家屬於醫院等待消息。比起只是報道死傷者數字,記者形容現場氣氛繃緊,就像「等閰羅王派籌」。
《100 篇香港人的 社會實錄》 出版社:香港01

用報道文學說故事

時歷《新報》由創辦人羅斌交予其子羅威,銳意改革過往《新報》的大眾化形象,新增一系列版面每周見報,《社會實錄》就是其一。受陳映真主理的台灣《人間》雜誌啟發,《社會實錄》多採專題式報道,一位記者負責一期專題,時間上容許多次接觸受訪者,配以散文式的筆觸書寫背後故事,這種報道方式於今日仍是十分奢侈。

翻開復刻報紙設計的結集,奢侈背後換來的是關懷個體的人文精神。創刊報道工廠爆炸,記者與傷者家屬在醫院共度兩日兩夜,以《生死之間的等待》為題描寫家屬靜候消息;兩年後跟進三位倖存者,遂有續篇《遙遙無期的等待》,關於他們在康復路上的辛酸。

當受訪者娓娓道出面對反反覆覆的傷勢、家庭壓力、生活上的不便及無奈,他不再是普遍新聞中被記者索取反應的對象,而是一個活生生的人。比起單單一句「工廠爆炸倖存者」簡單概括受害者的刻板形象,報道文學的方式給予受訪者說故事的機會,同時建立弱者的尊嚴。

《社會實錄》的報道習慣配以大量照片,是當時少 見的做法。從文字以外好好說故事。

故事失落的年代繼續講古

30年後的今天,為何我們需要30年前的報紙?因為我們需要說故事的人。

德國文化評論家班雅明指出,說故事並不是單純的描述以及提供資訊,更是生活經驗的總和。當沉迷毒海的「藍鞋」與天娜跟記者道出過去,她們並非單單為吸毒的行為解釋理由,而是把自己的生命赤裸裸呈現於讀者眼前,提醒我們吸毒者也有背後的故事,在吸毒的污名之前,首先她們也是活着的人。

回歸以後,我們總是在解殖的神話中不斷泥漿摔角:無論你是泛民、本土派還是建制,過於壁壘分明的陣營沒有對話的起點;講求即食的新聞概括是日政經消息,被各自的意識形態自行詮釋分解。新聞逐漸與生活脫鈎,而我們繼續相信各自所相信的事,彷彿我們在各自的立場背後只有匱乏的白。但重讀《社會實錄》讓我們意識到,除卻社會上的標籤,我們會因為別人的生命而感動,因為別人的不幸而傷感。越南難民若以今日標準報道或早被標籤成假難民,但《社會實錄》選擇深入難民營,了解不同難民過去的無力與哀傷。一個個故事背後隱藏的正是人類的共性。

全書仿照報紙設計,閱讀時就像翻開舊報紙,各 篇亦可單獨分拆。

誰的香港故事

也斯在《香港文化》中寫道,香港的故事總是難說的:「每個人都在說,說一個不同的故事。到頭來,我們唯一可以肯定的,是那些不同的故事,不一定告訴我們關於香港的事,而是告訴了我們那個說故事的人,告訴了我們站在什麼位置說話。」

關於香港,我們的意見確實難以統合,報道方式仍然講求速度,政經新聞還是主流。但《社會實錄》讓我們知道,在瞬息萬變的城市之中,我們並不無力,其實我們都是說故事的人,在生命中書寫各自的香港故事。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嗎?請購買今期《香港01》周報,或點擊此處:成為我們的訂戶

香港01@2016香港書展相關資料

《香港01》於今年首次參加由貿發局舉辦的香港書展,並以「關心本土 放眼世界」為年度主題。屆時位於HALL 1的攤位將提供多項《香港01》周報、《多維CN》月刊超值訂閱優惠和精選禮品, 準備已久的《社會實錄》也將於書展出版。
書展資料
《香港01》展位編號:Hall 1A-C38
地點:灣仔會展
日期:2016年7月20至26日

《社會實錄》出版

100篇香港人的《社會實錄》原大復刻版也將於書展期間正式出版,優惠價HK$188(原價HK$288)。

香港01 APP推廣活動

「01 APP 日日獎」有獎活動也於書展期間正式推出。下載/更新最新版本的「香港01」APP,註冊/登入會員即可有機會贏取多重大獎,壓軸大獎為雙人丹麥哥本哈根來回機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