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生活美學】「唧唧」復「唧唧」 解放香港婦女的衣車

撰文:余思朗
出版:更新:

記者小時候跟祖母同住,總記起她用「衣車」縫紉衣服時機器發出的格格聲。祖母從五十年代從內地來港,在製衣廠工作養活了四個子女,車衣不但是生計,更是生活技能。直至現在,我們買到不合身的衣服都會拿給她改,三兩下手勢便改到合身;比起在外面店舖買衫,她仍喜歡親手縫製自己的衣服,「外面買的不是太窄就是太短,點夠自己做好,我深水埗買這花布才三十蚊!」她總是這樣說。還記得幾年前,我們買了一台新衣車給她,還沾沾自喜必能討得她歡心,結果是她不斷說新衣車的不是,「還是以前那種好,這些........」那些專業名詞我沒聽懂,但似乎車衣女工都有點藝術家脾氣。

六、七十年代香港製衣業盛極一時,這「慈母手中線」養活了一代人。俗稱「衣車」的縫紉機從歐美傳入香港,承載了戰後工業發展史,亦見證了一代人的生活。衣車作為實用性先行的工具,或許沒什麼人會去研究它的設計美學。但當女工戴著老花鏡,坐在一部古董黑底金字的腳踏式勝家(Singer)縫紉機前默默縫,這個畫面不就是最典型的香港生活美學嗎?

當時衣車價格不算便宜,於是勝家推出分期付款制,也有包教包收舊機等服務。(網上圖片)

早期縫紉機的代名詞:勝家(Singer)

說縫紉機的歷史,不得不提勝家(Singer)這個品牌。史上首部縫紉機可追溯至1790年,由一位英國人發明用於縫製皮鞋用的手搖縫紉機。1830年一位法國裁縫製作了衣服用的縫紉機,卻因工會害怕影響工人生計而一直不受重視。縫紉機初期發展反反覆覆,直至美國工人勝家(Isaac Merritt Singer)集百家之大成,於1851年設立以自己命名的縫紉機公司並為其申請專利,才讓縫紉機漸漸普及化,變成家家戶戶的日用品。

勝家在1855年巴黎世界博覽會獲得金獎後聲名大噪,1869年李鴻章從英國出訪回國,帶回來贈予慈禧太后的「鐵車」亦出自勝家旗下。品牌看準中國市場,於1880年左右便在上海設立分公司,大量張貼廣告,把畫報上原本的西洋婦女換成中國婦女在使用縫紉機的畫像,開發龐大的中國市場。到六、七十年代,香港進入工業起飛時期--尤其是製衣業,使衣車行業進入全盛時期,而衣車設計的演變亦見證了戰後工業發展。

早期的包裝設計仍是西洋婦女圖像,後來已改為上圖的中國婦女。(網上圖片)

從外到內的典雅氣息

人稱「衣車叔叔」的余偉祥從事衣車買賣及維修數十年;現時,他主要從事買賣二手衣車及衣車維修工作。他的父親曾是勝家的維修師傅;後來父親自己開店,余偉祥便從小在衣車堆中長大,如學徒般從父親身上學習到維修衣車的技術,從此一做便是幾十年。他經歷衣車業的黃金時期,也見證行業現今由盛轉衰--曾幾何時,幾乎每家每戶都會有部衣車「傍身」,不少家庭更以衣車為嫁妝,陪伴女兒「光榮出嫁」,那時用的,是腳踏式的衣車。

衣車叔叔說,看腳踏式衣車的腳架可以推算出衣車的年齡,約是像這種有「通花」的腳,至少有七十年歷史。(網上圖片)

五十年代的衣車大多都是都是腳踏或手搖式的,如勝家的出品便是經典黑色,以金色漆油噴花,現在看來仍是典雅優美。雖然當時對衣車需求漸大,亦開始普及化,但價錢昂貴,每人都珍而重之,余偉祥說:「以前勝家最出名,但通常都負擔不起,因為太貴,一部要百幾二百蚊,相當於當時兩個月人工,大家都是買二手。」

不像現在的膠衣車,早期的衣車都是用鐵做,因為較耐用,因此很多逾百年歷史的衣車仍能保存及運作至今,還會附上原裝木盒,方便攜帶,「八、九十年代,香港有些木廠,還會專門做個櫃放衣車。以前內地牌子蝴蝶牌的木盒還會雕花,好靚,但而家屋企咁細,都無位放。衣車以前永遠有個盒,讓你帶去旅行,有木、有皮,很像首飾盒。以前女工穿州過省,都會把衣車帶上,衫爛了會補不會隨便買,那有現在這麼方便。」

以前旅行裝的衣車皆會附有盒子,方便攜帶;仿皮的盒子相當有復古氣息。

衣車解放婦女勞動力

六十年代製衣業起飛,大量工廠急需車衣女工,但當時大部分婦女既需照顧孩子、又礙於傳統觀念難以出外打工;於是,衣車的普及化便令婦女可安坐家中工作,釋放了長久而來備受忽略的婦女勞動力,亦帶來經濟起飛。「我媽媽以前亦是用腳踏車,車下公仔衫幫補家計。後來因為需求更大,大家都轉用摩打車。衣車嵌在一米左右的木枱中,下面有個大摩打,速度快很多。當時很多人家中都會有一部衣車,拿來做「外發」。以前香港做製衣,家庭主婦要看顧小孩,又想賺外快,製衣廠請不到人,就會送「裁片」(未組裝好的衣服布料片)給家庭主婦在家車,車完收回廠再「埋尾」。有時如果你和老闆熟絡,他直頭會買一部(衣車)給你,當時大概一千多元左右一部。」

七十年代的衣車以轉用塑膠生產,更方便攜帶。(網上圖片)

從腳踏到摩打 從工業到手作

由於追求生產速度,腳踏式衣車漸漸式微,卻成為消費者眼中「慢工出細貨」的象徵,「用腳踏車車線係最靚,但它很慢,你不能裝個大摩打就把它當工業車用,它們梭床設計不一樣,腳踏車的梭床轉得較慢,亦容易磨蝕,不能高速縫紉,工業車的梭床轉得較快,效率較高,但裁縫師傅做衫,客人通常要求用腳踏,速度慢,車出來的線會比較靚及順滑,而且用摩打車他們覺得不矜貴。」

現時製衣業風光不再,工廠全數外移,「衣車叔叔」主要從事買賣二手衣車及衣車維修工作,光顧的除了「師奶」,還有迷上手作的「文青」們。看著行業慢慢式微,他唯一的樂趣是從外國購買二手古董衣車,保養修理作觀賞用,當遇到有緣人亦會賣。他本來從英國買了一部逾百年歷史的衣車,卻不幸失竊,現最具收藏價值的鎮店之寶便是一部出產於約1950年的勝家迷你衣車,「這部很多人收藏,連盒都是原裝的,你看它保養得很好,我買回來後只換了壞掉的摩打,雖然是迷你旅行裝的衣車,但仍配有燈,勝家就算是100年前的出品都已經有燈。」

這部出產於約1950年的勝家迷你衣車,已經備有燈方便穿針。
盒內仍保存原裝配件。
衣車叔叔從英國購入這部二手衣車,修理好後用於觀賞,遇到有心人亦會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