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競狂熱】打機等於廢青? 電競選手待遇如體育明星

撰文:香港01記者
出版:更新:

打機彷彿只是年輕人消磨時間的玩意,不務正業,耗費青春。
然而,隨着電子科技愈漸普及,男女老幼能輕易接觸電子遊戲,打機同時變得專業。
「電子競技」的興起,令不少人開始對打機另眼相看──究竟電競團隊工作是怎樣的,又有什麼能耐成為了一項有數以千萬計觀眾的運動項目?

「開台喇,開台喇,九點半就要睇達哥!」原名林慧韡的網上紅人「達哥」,星期一至五晚九時半至十一時半都會在網上平台Twitch直播打機,每晚的收看人數亦數以千計。達哥玩遊戲時說話生動有趣,不但吸引了年輕人的支持,更有許多上班一族每晚都準時收聽,一解平日工作的壓力。打機成為「例行公事」,聽來好像有點奇怪,但其實對於專業的電競選手來說,每天過着有規律的電子遊戲訓練生活,卻是必要。

要了解何謂電競選手,必先區分普通「打機」和「電子競技」。不是每個會玩電子遊戲的人都參與電競,因為如果只把打機視作消遣娛樂,沒有相關的訓練,那便稱不上競技──情況就如不少人都會在下班後以緩步跑來放鬆自己,但沒有恰當而專業的訓練,他們都稱不上是慢跑運動員。電子競技乃指使用電子遊戲機(可以是電腦、家用遊戲機甚至手提電話)來比賽的體育活動,講求參與者的智力和反應速度,選手須透過電子設備及遊戲程式來對戰,團體式的競賽亦着重隊伍的交流和默契。可見,電競選手能在眾多遊戲玩家中脫穎而出,除了需要與生俱來的超卓反應能力,更如其他運動項目般,必須長時期的嚴格訓練,務求把潛能發揮得最好。

電競選手的「工作量」是否真的如此沉重,不妨參考LOL電競團隊的地獄式訓練日程。(《香港01》)

選手生活只有訓練

著名電競遊戲《英雄聯盟》(League of Legends)自2011年起便在歐洲和北美舉行全球總決賽,但電競選手須先通過在世界各地舉辦的地區賽事,選手數以千計。電子遊戲為流行玩意,要在芸芸的玩家中超群出眾,引起電競團隊公司留意出手招攬實為不易。而且,這些鳳毛麟角般的選手雖有天賦,亦要密集式訓練,方能在世界舞台上爭奪殊榮。

電競選手平均每天訓練12至15小時,當中一半時間須與其他隊伍作賽練習,事後更有技術分析及檢討會。這些強制練習要求選手作息規律,也有相當的體格要求。例如在《英雄聯盟》2015年北美夏季季後賽取得第一名的隊伍Team Liquid曾表示,他們有些成員每天只睡四小時,換來每天12至14小時的操練時間。由於時間緊迫,他們都會留在為訓練專設的房間中用膳,只會叫外賣。曾經為Team Liquid核心隊員的Diego Ruiz(遊戲中名稱為「Quas」)坦言他的休息時間大部分都只有在遊戲比賽之間的五分鐘時間,通常散步一會便算;能夠家人或女朋友視頻聊天已是奢侈。

電競選手若被大型公司看中,會獲得如明星般的待遇。譬如周杰倫便收購了《英雄聯盟》的明星隊伍「台北暗殺星」(TPA),並更名為「J-Team」,地位儼如台灣的國民戰隊。(視覺中國)

電子遊戲講求玩家的反應,微小如0.1秒的誤差也能影響大局,所以選手除了要透過密集式訓練提升自己的技術,電競也如大部分體育運動般有年紀界限。雖然電競賽事沒有明文規定選手的年歲上限,但我們總見不到三、四十歲的人參賽,因為隨着年歲增長,人的反應會變慢,在「差之毫釐,謬以千里」的考反應賽事中,年紀超過30歲者自然會被淘汰。比如香港電競戰隊Hong Kong Esports(簡稱HKE)中,來自台灣的薛弘偉(遊戲中名稱為「DinTer」)今年26歲,卻已是隊伍中的「高齡隊員」。嚴酷的訓練和短暫的選手生涯,令選手壓力不小,若然認為電競選手不外乎是打機玩樂、遊戲人間,那不外乎是「FF」──final fantasy,不切實際的幻想……

(節錄)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打機當然不等同廢青,近年更成為風靡全球、打動不少國際投資者的龐大生意,欲知更多詳情,請留意刊載於5月2日出版第58期《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敬請讀者留意。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