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戰】中國12月進出口倒跌 經濟寒冬幻象下三大曙光

撰文:文顥宗
出版:更新:

中美兩國90天休戰期剩下不足一個月,國務院副總理劉鶴準備於月底啟程前往美國華盛頓進行貿易談判。正當外界對兩國貿易前景轉趨樂觀,中國海關總署公布最新進出口數據,卻令市場對中國經濟更添憂慮。去年12月,內地以美元計價的進出口雙雙報跌,其中進口按年減少7.6%,出口則跌4.4%,然而數據看似驚嚇,但倘若細加分析,當中的貿易順差、一帶一路出口及出口結構三組數據,反而隱約透出中國經濟的轉型曙光。

中國商務部上周四(17日)公布,國家主席習近平的經濟政策智囊、國務院副總理劉鶴,將於1月30日至31日率領代表團訪問華盛頓,期間或會與美國貿易代表萊特希澤(Robert Lighthizer)及美國財長姆努欽(Steven Mnuchin)會面。

全年出口跌4% 或存誤讀數據

正當中美貿易談判踏入最後階段,中國海關總署上周一(14日)公布去年12月及全年進出口數據,似乎為如火如荼的中美貿易談判蒙上一層陰影。根據官方數據,內地去年12月以美元計價的進出口均告下跌,其中出口按年下跌4.4%,按月下滑2.7%,至於進口按年跌幅則達到7.6%,按月跌幅更高達10.1%,遠遜市場預期。

內地進出口數據走樣,使投資者憂慮中美貿易戰衝擊浮面,將令中國經濟加快放緩,當日中港股市均錄得一定跌幅。雖然關稅措施難免打擊中國經濟及進出口活動,但在12月進出口數據走弱的背後,企業提前出貨的因素不容忽略。

中國去年12月出口錄得按年4.4%跌幅,惟背後廠商提早出貨的因素不容忽視。(視覺中國)

中美貿易戰自去年4月開始醞釀,兩國並於7月起正式互相加徵關稅,惟翻查數據,中國去年上半年出口似乎未有受到影響,1月至10月出口均按年上升約10%,僅於3月錄得3%的輕微跌幅,反映中國企業普遍因應關稅措施而提前出貨,數據於12月轉弱亦是無可厚非。中國去年全年進出口總值高達4.62萬億美元,按年升12.6%,其中出口增長9.9%至約2.5萬億美元,進口亦按年升15.8%。若然單看12月數據便貿然誇大貿易戰的衝擊,未免流於見樹不見林。

貿易順差縮減 進出口趨平衡

面對中美貿易戰,去年內地進出口雖然受到一定壓力,但隨着中央推動擴大開放、鼓勵進口,內地對外貿易結構正加快改善。當中最為明顯的迹象,是去年全年內地貿易順差按年縮減約18%至3,518億美元,為連續第三年下跌,亦是2013年以來最低。

去年中國貿易順差連跌3年,並為2013年以來最低水平。(視覺中國)

去年中國貿易順差超過九成來自美國,期內中國對美貿易順差擴大17%,至3,233億美元,連續第二年刷新最高紀錄。但觀乎其他主要貿易夥伴,中國進出口已趨向平衡,其中對歐盟貿易順差為1,350億美元,對東盟則為506億美元,而對日本更錄得約335億美元逆差。

中國擴大進口 轉型必經之路

中國對外順差收窄,反映中央擴大進口的目標已略見成效。習近平於去年海南博鰲亞洲論壇致辭時,強調中國「不以追求貿易順差為目標,真誠希望擴大進口,促進經常項目收支平衡」,其後中央陸續推出調低汽車關稅等措施,並於今年起下調逾700項商品的進口稅。

貿易順差逐年縮減,不僅有助促進中國與貿易夥伴互利互惠的關係,亦是中國經濟結構升級的必經之路。首先,加強進口將有助引入外國產品的競爭,從而倒逼中國企業改進技術,令中企的國際競爭力得以提升,逐步邁向高增值產業。

國家主席習近平去年出席博鰲論壇時,表明中國將不追求貿易逆差、期望擴大進口。(視覺中國)

除此以外,亦有利中國企業將原有的資本及勞動力重新調配,集中發展更具潛力的高端製造業,以達致產業升級的目標。雖然貿易順差短期有利資金流入國內,但隨着中國加快推動經濟轉型,巨額順差終究難以持續,長遠必然要將技術含量較低的製造業「外判」至其他國家,從中亦導致貿易順差逐漸縮窄。

貿易國多元化 美出口佔兩成

在貿易順差以外,中國的進出口貿易夥伴國愈趨多元化,尤其內地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貿易關係亦更為緊密。根據海關總署公布之數據,美國去年仍為中國最大的貿易夥伴國,進出口總額達6,335億美元,按年增8.5%,佔內地對外貿易總額約13%;中國對美出口4,784億美元商品,為最大出口國,佔整體出口逾19%;中國自美國進口額為1,551億美元,僅佔約7%。

美國對中國進出口的重要性暫仍難以動搖,惟歐盟、東盟以至「一帶一路」國家對中國進出口的佔比均有所提升,不僅有助「對沖」貿易戰帶來的衝擊,亦令中國對外貿易的結構更為平衡。去年歐盟繼續成為中國最大的進口來源地,雙方進出口總值達6,822億美元,按年上升逾一成,增速超越美國,出口貨值亦升9.8%,佔整體出口逾16%。

歐盟去年繼續成為中國最大的貿易夥伴,中國對歐出口按年上升約1成。(視覺中國)

一帶一路夥伴 成出口新引擎

此外,中國去年合共與至少50個國家及國際組織簽署「一帶一路」合作文件,令沿線地區與中國的商貿往來日趨頻繁。在「一帶一路」的重點區域東南亞,去年中國與東盟國家的進出口貨值達5,879億美元,按年大增14%,跑贏整體增速,而東南亞亦逐漸躍身成為中國貨的「大客」,去年中國對東盟出口貨值達3,192億美元,按年飆升14.4%,現佔中國對外出口總量約12.8%。

至於中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進出口總額更達8.37萬億元人民幣,按年大增13.3%,較整體增速高出3.6個百分點,亦高於歐盟的7.9%、美國的5.7%及東盟的11.2%。海關總署綜合統計分析司司長李魁文分析指,數據顯示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貿易合作潛力正在持續釋放,成為拉動中國外貿發展的新動力。

中國去年與「一帶一路」沿線國進出口總額上升13%,跑贏歐盟、美國、東盟等重要貿易夥伴。(視覺中國)

出口貨轉高端 機電產品佔半

中國進出口結構加快轉型,由內地出口貨物種類的轉變亦能一窺端倪,去年「中國製造」的標籤已更少見諸玩具、衣物等技術門檻較低的工業製成品,高附加值的科技產品正接力成為中國的主要出口商品。根據海關總署數據,服裝、玩具等七大類勞動密集型產品,總出口額達到3.12萬億元人民幣,惟升幅僅1.2%,佔整體出口總值的19%,較2017年下降1.1個百分點。

另一邊廂,機電產品出口總額則達到9.65 萬億元人民幣,增速達7.9%,佔出口總值的 58.8%,足以代表「中國製造」的半壁江山,其中汽車出口上升8.3%至977.5萬輛,手機出口 增長9.8%。至於在去年因中興制裁案而引起關注的集成電路行業,去年出口數量按年大增逾23.5%至約5,591億個。整體而言,高新技術產品出口佔出口總額近三成,這些數字反映中國部分高增值產品已具備國際競爭能力。

因中興通訊制裁案而廣受關注的集成電路行業,去年出口錄得超過2成增長。(視覺中國)

踏入2019年,由於美國經濟步入增長周期末段、發達經濟體未有顯著復蘇迹象,加上中美貿易戰亦無明顯出路,估計中國外貿進出口仍會面臨較大考驗。中原銀行經濟學家王軍分析指,由於「搶出口」效應消弭,預料今年首季進出口將是「全年最糟糕的季度」。但無論中美雙方能否達成一份「長治久安」的貿易協議,只要中央得以維持戰略定力,繼續推進國內經濟及進出口結構的轉型升級,預料內地今年仍然有力令經濟靠穩,避免在今年墜入「硬着陸」的困局。

上文節錄於第147期《香港01》周報(2019年1月21日)《中國上月進出口轉負 經濟寒冬幻象下三大曙光》。

瀏覽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