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立動物園新生長頸鹿情況危險 民眾質疑:是近親繁殖所致

撰文:台灣動物新聞網
出版:更新:

台北市立動物園喜迎長頸鹿新生兒,但因新生寶寶疑似左前趾關節變形,再度引發「近親繁殖」之疑慮。文:陳璽安

6月14日,台北市立動物園喜迎長頸鹿新生兒,但因新生寶寶疑似左前趾關節變形,導致到現在仍無法久站,讓動物園團隊全體戒備。然而,近年長頸鹿家族除了2015年「宵璋」,其餘新生兒都不久人世,讓不少民眾質疑新生寶寶的腳傷是否因「近親繁殖」之故。對此,台北市立動物園發言人曹先紹指出,長頸鹿近親繁殖是野外也有的自然現象,且近親繁殖的基因問題通常不會在第一代顯現,但動物園仍會盡力避免,將與國內外的動物園協調、交流與合作。

長頸鹿家族多次接生不順 動物園:與近親繁殖無關

日前,將近5歲的長頸鹿「小麥」首度成為媽媽,雖然「小麥」展現十足的母愛,但新生寶寶因左前趾關節變形而無法久站,導致「小麥」無法親自哺乳,需由保育員人工哺育。台北市立動物園上一次為長頸鹿接產的經歷並不好,那是在2015年8月,「小麥」的姊姊、當時也是5歲的「妞妞」首次生產,卻因胎位不正而難產,最後母女雙亡;同年5月,「小麥」的弟弟「宵璋」出生,但就在「宵璋」出生的前幾天,「小麥」的大姊「麒麟妹」之女「小鶴」,就因為「麒麟妹」不會哺育「小鶴」,讓缺乏初乳抵抗力的「小鶴」僅活了2個月便離世。

由於長頸鹿家族這幾次誕生紀錄,無論是媽媽「長宵」生「宵璋」還是姊妹「麒麟妹」、「妞妞」生寶寶,新生兒的父親都是園內最強勢的公長頸鹿「菊忠」,也就是說,「麒麟妹」與「妞妞」皆是與爸爸「菊忠」近親繁殖,因此在幾年前便有輿論懷疑,長頸鹿家族的接連接生不順是因近親繁殖所致。當時台北市立動物園便回應,儘管長頸鹿近親繁殖確實有發生問題的可能,但2015年的這幾場意外應與近親繁殖無關。事隔多年,「小麥」再度與爸爸「菊忠」生下寶寶,雖然生產過程還算順利,但寶寶左前趾關節變形而無法自行站立,再度引發近親繁殖的疑慮。

更多寵物文章:【長頸鹿媽媽受遊客食物誘惑致墮溝慘死 網民:這是誤殺!】

究竟新生寶寶是否因近親繁殖致左前趾關節變形?台北市動物園發言人曹先紹表示,長頸鹿本來就是強勢的雄性個體能掌握交配權,近親交配在野外並不罕見,且近親繁殖的基因問題通常不會在第一代顯現,因此不一定是近親繁殖所致。對於之前幾次生產意外,曹先紹表示,長頸鹿的體型龐大,生產過程中的擠壓,以及寶寶出生後的落地,都是不容易的事,就連生產經驗豐富的老媽媽「長宵」,1995年的初產也不順利,1997年第二次生產的寶寶也在6個月大就死亡,相較之下,第一次當媽媽的「小麥」不僅能順利生下寶寶,也展現強烈的母性,已是相對順利的初產。

網紋長頸鹿數量驟減 域外保育有其必要

就算新生寶寶並未因近親繁殖產生問題,也有民眾質疑:為甚麼要生?野生動物在圈養環境內繁殖,大多是為了域外保種、建立域外安全族群,這也是動物園重要的保育工作之一。台灣動物新聞網曾報導《長頸鹿沒瀕危「進步」動物園為何要養?》,從動物園的過渡與轉型來討論長頸鹿的域外族群,然而,雖然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紅色名錄沒有將長頸鹿(Giraffa camelopardalis)列為「瀕危」(EN, Endangered)物種,但已是「易危」(VU, Vulnerable),算是已受威脅(threatened)的物種,因此曹先紹指出,長頸鹿的域外族群維持仍有必要。

更多寵物文章:【英國動物園長頸鹿撞爆遊客車窗 網民:長頸鹿才是受害者】

曹先紹指出,IUCN會根據野外族群數量以及棲息地變化等角度來評估一個物種是否受威脅。根據IUCN,長頸鹿在過去30年間減少30%至40%的族群,2015年已剩不到10萬隻;若單獨以台北市立動物園長頸鹿所屬的「網紋長頸鹿」(G.c.reticulata)來看,野外的網紋長頸鹿在1980年前後仍有3萬6千至4萬7千隻,現今已剩不到9千隻,因此肯亞與歐美許多動物園皆已展開網紋長頸鹿相關的保育計畫,擁有數隻網紋長頸鹿的台北市立動物園自然不會缺席。

台北市立動物園早已着手與國內外動物園協調,盼能增加動物園內的基因多樣性。(資料照,李娉婷攝)

避免近親繁殖 將持續嘗試引入新長頸鹿個體

儘管近親繁殖在野外並非罕見,台北市立動物園也認同應該避免,因此,台北市立動物園早已着手與國內外動物園協調,盼能增加動物園內的基因多樣性,然而曹先紹指出,台灣除了台北市立動物園,只有六福村與頑皮世界有長頸鹿,但六福村的公長頸鹿「宵璋」還有頑皮世界的「宵順」,都是媽媽「長宵」與爸爸「菊忠」的孩子,若要避免近親繁殖、增加基因多樣性,從國外引進新個體才是可行之道。

台北市立動物園在世界動物園中已有中上水準,而在圈養長頸鹿方面,曹先紹指出,相較於歐美各國的動物園,台北市立動物園有其優勢也有其劣勢。曹先紹說明,來自非洲草原的長頸鹿不能適應下雪天,因此歐洲的動物園只能將牠們養在室內,但台灣的戶外環境四季宜人,不會下雪,這是台灣在環境與氣候上的優勢。

台灣的劣勢則是四面環海的地理環境,要讓體型龐大、生性敏感的長頸鹿遠渡重洋已非易事,而新來的長頸鹿適應新環境的過程也不容易,例如台北市立動物園曾在2001年自美國引進1隻1歲的雄性長頸鹿艾克,卻因為水土不服,不幸死亡。儘管如此,曹先紹表示,園方將持續與歐美動物園協調、調度,繼續為園內的生物多樣性努力,一步步完成台北市立動物園成為亞洲生物多樣性環境教育重鎮之願景。

(註:目前IUCN仍將網紋長頸鹿視為1個物種的9個亞種之一,但2016年的研究已證實長頸鹿分為4種,一旦IUCN認證此研究,網紋長頸鹿將會被列入瀕危物種。)

【本文獲「台灣動物新聞網」授權轉載,原文:小長頸鹿關節變形是因近親繁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