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士後訪港旅客飆逾3倍 愛恨自由行 學者︰零售業回不了頭

撰文:許世豪
出版:更新:

訪港旅客持續下跌,零售銷售數據連跌6個月,有人歸究於港府修訂《逃犯條例》後引發一連串的暴力衝擊,「嚇怕」了旅客,更令「自由行」卻步。
姑勿論原因為何,這股零售冷風,也足以令港人來一場反思──自2003年沙士事件以來,本旅遊港及零售業似乎已被「自由行」養得「肥肥白白」,深受內地人喜愛的藥房、化妝店、奢侈品店,以高昂租金「佔領」黃金地段,「梗有一間喺左近」,但同時又養活了逾60萬就業人口。
翻查數據,訪港旅客人數由2003年的1,554萬人次,飆至去年6,515萬人次,急升逾3倍!不諱言,「自由行」已經成為本港旅遊、零售、餐飲業的重要支柱,有學者認為形勢難以扭轉,「市場有咩人入來,我哋就畀咩佢,是被動的,我地控制唔到。」

環球經濟放緩、人民幣持續貶值,加上港府修訂《逃犯條例》引發一連串抗爭運動已持續近三個月,衝突令訪港旅客人數大減,市民消費意欲轉差。

最新數據顯示,本港7月份零售額按月大跌11.4%,連跌6個月。零售業協會早前更指,8月份大部分零售商銷售額大跌逾五成,建議業主減租一半,據報銅鑼灣金百利商場已經主動向租戶提出減免9月份租金三成,以共渡時艱。

核心區旺角及銅鑼灣兩區近日市況及吉舖情況︰

+5

內地旅客佔整體旅客高達八成

零售冷風來襲,但回顧過去,本港旅遊及零售業經歷了一個漫長的「盛夏」,背後與內地開放「自由行」有關。2003年「沙士」後香港經濟一落千丈,同年7月內地於是開放港澳個人遊計劃(俗稱「自由行」),2009年更開放深圳居民「一簽多行」,令本港旅遊業起死回生。

自此,訪港旅客人數由2003年的1,554萬人次,10年後﹙2013年﹚增至2013年的5,430萬人次,到去年更達到6,515萬人次,十多年來急升逾3倍。若果計及內地旅客佔比,1997年時佔本港整體旅客21%,2002年佔比逐步增至41%;其後因「自由行」政策,比例於2003年躍升至55%,去年更已達78%或逾5,000萬人次。

「旺丁」自然「旺財」,本港整體零售銷貨價值,縱使近期增長有放緩跡象,數字亦由2003年的約1,729億元,大幅倍增至去年的約4,852億元,15年來增幅達1.8倍,業界享受了一段長的繁華時期。

每5份新工 有1份與零售及旅遊業有關  

訪港旅客增加,同期與自由行相關的企業亦「食正條水」,分店越開越多。藥妝界龍頭之一莎莎(0178),據公司年報2003年在港澳地區只有34家分店,到今年三月底增至274家,略增逾7倍;而另一受惠行業——珠寶首飾、鐘錶及名貴禮物也「水漲船高」,業內「大佬」之一周生生(0116),也由2003年有約30家分店,增至目前的60家。

店舖數目上升,自然需要更多的人手,零售及旅遊業界「撐起」了不少打工仔的飯碗,有份壓低本港失業率。據商務及經濟發展局2014年報告,「自由行」來港購物佔零售業總銷貨額比率,由2004年的4.5%上升至2013年的22.2%;早於2012年的數字,「個人遊」一年為經濟已帶來261億元增值,相等於本地生產總值(GDP)的1.3%,並提供逾11萬職位。

統計處資料亦顯示,截至今年3月本港共有逾27萬人任職零售業內的不同工種、近30萬任職住宿及餐食服務。總整而言,大約60萬人從事旅遊及零售等相關工作,佔就業人口比例約15%,GDP佔比則逾7%;世界旅遊業理事會報告便提到,本港過去5年,每5份新工,就有1份與零售及旅遊業有關。

近日化妝品生意明顯下跌。(黃舒慧攝)

 過夜旅客消費額呈下降趨勢

「自由行」對本港經的貢獻,無可否認,但「輝煌」的背後,「旅客太多」也成旅遊業結構出問題的重要因素。小學的教科書常說:「香港地小人多」,一個近800萬人口的城市,車多、人多,每日接待近17萬人次的旅客,社會負荷加劇亦可以理解。去年,本港訪港旅客人數達到6,515萬人次,對比全港約750萬人,人口對旅客的比例為1︰8.6。反之,台灣人口逾2,300萬人,去年只招待旅客約1,100萬人次,人口對旅客比例約2:1,可謂差天共地。

與此同時,旅客消費水平亦於近年開始回落,過夜旅客平均消費額由2013年的8,123元,逐步減少至2017年的6,443元;若單計內地旅客,今年首季過夜平均消費額按年下大跌18%,僅為6,219元。

港府旅遊政策被批「零碎」

另一邊廂,「自由行」也引申「水貨客」的問題,不少內地客以「自由行」身份,來港大量購入日用品,造成民生不便,包括被指霸佔香港人行道,甚至在馬路上「分贓」,影響正常道路使用者,又或造成公共交通擁擠不便,以至搶購香港奶粉,一度導致本地奶粉短缺等。

更甚的是,政府又一直忽略社會承受能力,結果就引發一連串「光復行動」,而近期示威活動,以及人民幣貶值等因素拖累,令內地訪客大減,零售業立即被冰封。2016年理工大學酒店及旅遊業管理學院發表的《香港遊客經濟發展藍圖》,已經批評當局旅遊政策零碎、欠缺明確戰略,建議政府重新審視「購物天堂」定位,政府似乎未有理會。

事隔三年,受匯率及網購等影響,零售吹淡風,香港又可否承受其中之痛?中文大學劉佐德全球經濟及金融研究所常務所長莊太量坦言,這種情況難以改變,「轉唔到,市場有咩人入來,我哋就畀咩佢,是被動的,我地控制唔到。」他認為,以目前情況而言,業界亦很難找市場去替代「自由行」,「現時有示威,(旅客)一齊唔嚟都沒辦法,點改都好,唔嚟就唔嚟。」

市況轉差,莊太量估計將有裁員潮出現,認為政府應主動帶頭鼓勵消費(資料圖片)

莊太量:失業率只會更差

本港遊業及零售業長遠會否出現結構性改變,仍言之尚早,但市況轉差,莊太量估計將有裁員潮出現,「失業率之前已經15個月無上升,但最新數據已經反彈到2.9%,估計料下次公布數據時會更差。」

自由行對本港經濟的貢獻似乎已經「入晒骨」,目前的零售及就業結構好難取代。2016年,本港亦經歷了一場經濟低朝,當年的情況與目前差不多,均是內地旅客人數減少,莊太量指出,當年有保險吸納失業人士。但以現時情況去看,當年情況未必可以再現,「當年保險好暢旺,不過今次未必可以吸納到,因為依家連保險都影響到,1/3新保單都是來自保險業,內地人唔嚟,今次可能有人會長期失業。」

他稱,參考如法國「黃背心運動」等抗爭運動,一般持續6至9個月,認為目前政府除了提供資助外,亦可鼓勵公務員多消費,及主力向本地中小企進行採購等,「希望捱過呢半年,之後由市場接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