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離飯香(二) 借鏡台灣,樂隊補助值得憧憬嗎? | 專欄

撰文:扭耳仔
出版:更新:

文:Sweaty & Cramped
晚上營運獨立音樂廠牌 Sweaty & Cramped,白天負責問問題。

除了沒有免費租用的演出和錄音場地,聽香港獨立音樂圈的人發牢騷,總離不開沒有補助和缺乏政府資助云云;同時在有政府補助的台灣,每年補助名單公布時,總是有人歡喜有人愁。

過去一段時間,有做眾籌的香港樂隊指集資原因是缺乏政府資助,沒有經濟能力完成錄音發行的工作。而在我個人的經驗裡,很多時候開支是靠善心的錄音師省下來的。

寫這篇文章只想解答一個疑問:補助真的值得憧憬嗎?

今年由台灣政府「找數」的《硬地音樂錄製補助案》分兩組,得到專輯類和 EP 類補助的,分別有 34 和 10 組樂團。另外亦有最多補貼計劃書中49%支出的《硬地音樂行銷推廣補助案》,共有 15 家公司獲資助。補助金額詳看下表。

兩項補助的總金額達 4,800 萬新台幣 (超過 1,200 萬元港幣),比去年升近 40%。

補助案種類 獲資助單位數目 金額(新台幣)
專輯錄製 34 39 - 80萬不等
EP錄製 10 19 - 20萬不等
行銷推廣 15 39 - 290萬不等
總補助金額 59 達 4,800 萬

 

在行銷推廣補助案方面,最少兩間公司連續兩年獲得補助。火氣音樂股份有限公司今年的兩個計劃,加上去年一個,共獲資助 510 萬新台幣。同期嘻哈廠牌顏社企業有限公司獲 490 萬新台幣補助。
 
台灣政府提供的補助銀碼大是不容置疑的,但對於在地的獨立音樂經營者又是怎樣一回事?

由謝閎宥 aka 謝老闆營運的台北獨立音樂廠牌 Airhead Records 剛滿五歲,過去曾為不少樂團提交補助案。然而謝老闆說他從三年前開始就「不再碰這個東西」,直到廠牌最近的五週年活動。

Airhead Records 主理人謝老闆,以前曾在Manic Sheep、午夜乒乓等樂團擔任結他手。

「在台灣,不會寫補助案的公司,很多樂團還覺得你不是個公司。
但我是對補助案的標準,還有執行方式都覺得很不喜歡。
所以這三年,我都不再碰這個東西。」他說。

以下文字來自和謝老闆的訪問:
 
可以多說一點你不再寫補助案的原因嗎?
 
謝:其實我最近才寫完一個,但交出去時還是有很多衡量,因為我想評審大概也不太能理解目前廠牌的定位與階段。在台灣有人會認為我們不寫補助企劃,是無法做好一個獨立音樂公司,當然有更多人聽到我成立公司後,就跟我說公司是拿來申請補助使用。也有很多單位與創作者接洽時,就以「會幫樂團寫補助」來作為其中一項功能。所以我近期寫了一個,但我想若是沒被接受,或許我也不會再寫,目前此案是從一個政府部門被移往另一部門的路上。而我為什麼要寫的原因在於,台灣銀行體系對中小企業的貸款條件更苛刻,簡直莫名其妙。

謝老闆近期寫的項目是 Airhead Records五週年展覽,活動已在進行中,最近開始展出一個小型展覽。

你認為補助案的標準和執行方式問題在哪?有不公的地方,或是有某種傾向嗎?
 
謝:補助案的成立本身就有非常明顯的特定族群,當然只要有人當評委就一定會有派系或是私交的問題,當然有更多資源是被部份團體所把持,這完全無法避免。對於領過補助,同時也去面談執行後的我來說,最大的問題就是評審員制度,及公務員體制對於文化執行面上都比較粗糙,包含你在台灣發行的專輯背面常常會看到的一行字就能理解。

注:「本作品獲文化部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補助」。
 
你覺得錄音補助有提升樂團作品的品質嗎?獲資助的作品有變得更有趣嗎?
 
謝:品質一定有提升,但這取決於你的創作究竟是否要許多空間、金錢來輔助支持,當然我相信世界上有更多創作者能夠證明,不需要那麼多輔助也能做出好作品。至於有沒有因為資助而讓作品變更有趣呢?這當然是不確定的,作品特質還是在於創作者本身。我想這中間有一個分界點,關於主流唱片與獨立或我們說的 indie 創作者做法上的不同,主流市場擅長的就是團體合作,獨立創作者則能很容易做出獨有的特色(或是說缺陷),有時候這就是我們喜愛那些作品的原因,不是嗎?

由「硬地音樂錄製及行銷推廣補助案」延伸的成果發布會「台灣樂團潮」系列活動,已舉辦多年,演出一律免費。(圖:台灣樂團潮)

一般台灣創作者對補助的觀感如何?

謝:算是一項私底下的競爭與資源分配任務。但必須要說,相較於行銷或台灣更多的政府標案來說,創作者直接接觸的補助金額是最少的。

繼地下社會於2012年結業,台中的迴響音樂藝文展演空間和高雄 The Wall 駁二,也相繼在2015年關門。(圖:地下社會FB)

行銷推廣補助案的金額比較大,你認為公共資源是用得其所嗎?

謝:這有非常多的討論空間,當然衍伸出的問題有被爆出的也有,沒被報出來的也很多。
 
錄音補助有為場景帶來好/壞的影響嗎?例如:有為錄音室帶來更多工作嗎?
 
謝:我只說一個現象 ── 就算有這麼多熱錢流入,台灣唱片行還是一間一間倒閉,私人live house都經營不下去,每年卻還有 40 - 50 組領取補助的創作者等著發片,能好好存活的空間都是財團跟政府為主。台灣大概也是全世界免費音樂節密度最高的小島,目前是一個不正常的市場環境,你想做一項小巡迴都要看政府心情,因為隔壁不小心就有個20萬人的免費音樂節。回過頭來看,這對於中小企業的經營者其實是不利的狀態,你最好就是不要有任何實體店或展演空間,這樣負擔還比較小。

香港不少樂隊都對政府補助很有憧憬,你有什麼想跟他們說?

謝:珍惜微型的自由市場,支持當地的獨立樂隊。香港地更小,照理說資訊傳遞速度應該要更快更好。但我也相信,只要香港政府在這項產業做補助投資,一樣會馬上跟台灣一樣,9成的人都將被這些補助所綁架及控制,像是一項文化綁架。
 
總的來說,你認為政府在獨立音樂的參與是好事嗎?

謝:若只批評我想是很難被接受,另一方面,我覺得政府有很多可以放心力的地方,例如提供更容易的文化類製作貸款或娛樂稅減免、對跨海外的文化演出執行有更好更好的工作簽證處理方法或補助,讓一些項目的得利者不只於滿足某些特定條件的族群。其實有非常多需要被嚴肅看待的部份,這都必須在市場中實際經營過的人才能理解。
 
後記:
香港沒有針對獨立音樂的補助。藝術發展局的《恆常資助》今年有八間音樂公司獲得為期一到三年的資助,都是中西古典樂團體。另外去年共發出 223 萬港幣的《計劃資助》也未見獨立音樂的身影。(倒是詩歌生活節有和本地獨立音樂單位合作。)以我所知今年有一個獨立音樂單位嘗試申請《計劃資助》但沒有成功。他是一個產量和品質都非常高的唱作人。

我不知道台灣式的補助在香港推行會否令做音樂變得容易,但可以肯定的是,單靠補助是不會令場景更活躍的。補貼了樂隊和公司,但唱片行和場地接連倒閉的話,我想沒有人會認為這是個理想的方向。而一個空有樂隊發行音樂、而沒有其他部件配合的場景,又滿足到聽眾嗎?另外,有補助還得看評審基準,不要忘記由香港出版及文化界選出的議員是個人大代表。到底令場景變得有趣的人會不會獲資助,我對此有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