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 David Bowie 尋回自我的 Tin Machine 樂隊同名專輯面世30週年

撰文:袁智聰
出版:更新:

傳奇性樂壇「變色龍」 David Bowie 在80年代末毅然放下個人歌手的角色、組成搖滾樂隊 Tin Machine而成為一時佳話。 Tin Machine 之出現,是 Bowie 要尋回自我,被視為他的一個自我修復過程。1989年5月22日面世的首張同名專輯《 Tin Machine 》,正要跟80年代流行音樂的氣候以及他過往三張個人專輯的風格為背道而馳,換上是猶如 garage rock 樂團般原始粗獷而直截了當,專輯也採取接近沒有 overdub 的現場樂隊收錄方式,以捕捉那股搖滾能量,甚至他們更沒有為專輯灌錄過 demo ,結他手 Reeves Gabrels 說:「基本上這專輯就是 demo 來。」之後更有一個說法是 Tin Machine 得以影響著日後 grunge rock 在90年代初葉爆發。

已故英倫音樂傳奇 David Bowie (1947 – 2016)之所以被喚作「變色龍」,因為他的音樂姿態是能夠在不斷發生蛻變。

1983年,Bowie 轉投 EMI 後出版了他跟 Nile Rodgers ( Chic )聯袂監製的《 Let’s Dance 》專輯,在商業成就上締造了重大突破,成為其音樂生涯上的一大高峰,搖身一變成為男神級流行樂壇巨星,寫下80年代音樂典故。然而來到80年代末, Bowie 卻毅然放下個人歌手的角色、組成搖滾樂隊 Tin Machine ,而成為一時佳話,甚至當年更叫不少樂迷為之嘖嘖稱奇。

Tin Machine : Hunt Sales 、 David Bowie 、 Reeves Gabrels 和 Tony Sales 。(互聯網圖片)

Tin Machine 是 Bowie 與結他手 Reeves Gabrels 在1988年間發起,然後 Bowie 再找來低音結他手 Tony Sales 和鼓手 Hunt Sales加入,他們三人皆是美國樂手。而 Sales 兄弟曾是 Iggy Pop 兩張 1977 年專輯《 Lust for Life 》和《 Kill City 》(與 James Williamson 合作)的伴奏樂手,而前者正由 Bowie 參與監製與合寫大部分歌曲。

Tin Machine 的1989年首張同名專輯《 Tin Machine 》唱片封面上各人穿得西裝畢挺(右二 David Bowie ),但帶來卻是重投原始、粗獷而直截了的搖滾聲音。

而 Tin Machine 在1988年底灌錄的首張同名專輯《 Tin Machine 》,亦於 1989 年 5 月 22 日面世,如今專輯也告 30 週年了,此唱片也被樂迷視作他遭低估與遺忘的專輯。

Tin Machine 的成軍,是 Bowie 承接著1987年個人專輯《 Never Let Me Down 》及其《 Glass Spider Tour 》世界性巡演之後的事,因為當時他已厭倦了主流音樂巨星的遊戲、厭倦了80年代音樂的修飾化製作。隨著《 Let’s Dance 》的空前成功, EMI 一心寄望 Bowie 再帶來另一張暢銷的專輯,經過1984年的《 Tonight 》,到了《 Never Let Me Down 》正是他飽受商業市場壓力下的出來作品,出版後亦飽受抨擊為不思進取,後來我跟 Bowie 作電話採訪時他也不諱直言很不喜歡《 Never Let Me Down 》那段日子。

所以 Tin Machine 之出現,是 Bowie 要重新尋回自我,也被視為他的一個修復過程。 Tin Machine 好讓 Bowie 重拾回搖滾樂隊的合作形式,當中很多歌曲都是 Bowie 與隊友所共同合寫而成;同時也要跟80年代流行音樂的大氣候以及他過往三張個人專輯的風格為背道而馳——再找不著任何電子合成器的採用,也找不著任何舞曲節奏,亦沒有搶耳的流行曲 hookline ,更沒有修飾而豐富的編曲,他們所祭出是只有結他、低音結他與鼓的搖滾樂架構。

更重要是 Tin Machine 得以來得猶如 garage rock 樂團般原始粗獷而直截了當,也帶著藍調搖滾的根源。由英國製作人 Tim Palmer 跟 Tin Machine 聯袂監製的首張同名專輯《 Tin Machine 》,就是採取接近沒有 overdub 的現場樂隊收錄方式,以捕捉那股搖滾能量,甚至他們更沒有為專輯灌錄過 demo , Reeves Gabrels 說:「基本上這專輯就是 demo 來。」而音樂上所呈現著的粗糙、辛辣與 hard rock 的巨大搖滾張力,甚至接近 noise rock 的噪音搖滾音量,乃跟當時仍在萌芽階段的美國 grunge rock 為不謀而合,甚至更有一個說法是: Tin Machine 得以影響著日後 grunge rock 在90年代初葉爆發。所以在 Bowie的「對後世音樂影響版圖」上見到 grunge 這個流派、開啟了一度通往新時代的門戶,也不要感到意外。

《 Tin Machine 》專輯裡除了 David Bowie 、 Reeves Gabrels 、 Tony Sales 和  Hunt Sales 四人外,還有負責節奏結他與 Hammond organ 的 Kevin Armstrong ,他也被指為 Tin Machine 的「第五成員」。憑著 Bowie 的炙手可熱名氣,《 Tin Machine 》也輕易登上英國專輯排行榜季軍位置,但相信是因為叫《 Let’s Dance 》時代的流行樂迷聽得摸不著腦,所以專輯的銷量也後勁不繼、總成績亦不大如前。

專輯的六分鐘開場曲〈 Heaven's in Here 〉正是 Bowie 重投藍調搖滾風骨的曲目,而又有 Bowie 歌曲的懾人之處,尾段那長長演奏亦不難見到 Jimi Hendrix 的薰陶。專輯兼樂隊主題曲〈 Tin Machine 〉的 garage rock 張力都是多麼大剌剌而來, jam 出來的歌曲就是呈現著這樣的一團火。

主打單曲〈 Under the God 〉是 Tin Machine 的霸氣硬搖滾歌曲,大抵可用上 grunge 來形容,再看歌曲由 Julien Temple 執導的 mv 在音樂會上樂迷騷動/動亂場面,那壓根兒可跟 Nirvana 兩年後的〈 Smells Like Teen Spirit 〉作相提並論。

Tin Machine 也不失 Bowie 浪漫而激情的一面,如寫給舞蹈員 Melissa Hurley (之後成為了其女友)的〈 Prisoner of Love 〉是典型他的中板 art rock 歌曲。

David Bowie 加上 Reeves Gabrels ,本來是有著 art rock 的取向,但再加上  Sales 兄弟,就令其聲音重型起來。如〈 I Can't Read 〉便是 Tin Machine 介乎 noise rock 與 art rock 之間的作品。〈 Pretty Thing 〉那大搖大滾動能、〈 Video Crime 〉的辛辣藍調硬搖滾, Bowie 皆火氣十足。專輯的另一重點曲目是重玩 John Lennon 的1970年作品〈 Working Class Hero 〉,在 Tin Machine 的演繹下也一洗原曲的哀怨低迴民謠藍調,從而換上戾氣的搖滾吶喊。

在 Bowie 的音樂生涯上Tin Machine 只是由1988至1992年間曇花一現地維持了短短四年歷史的樂隊,之後曾在1991年出版更被受遺忘的第二張專輯《 Tin Machine II 》以及1992年的現場演出專輯《 Tin Machine Live: Oy Vey, Baby 》。 Tin Machine 完結後,也見證了 Bowie 在90年代的回勇狀態,而 Reeves Gabrels 也成為整個90年代跟 Bowie 合作無間的樂手,包括參與過《 Black Tie White Noise 》(1993年) 、《 Outside 》(1995年)、《 Earthling 》(1997年)、《 Hours 》(1999年)等等錄音室專輯。

Tin Machine首張同名專輯《 Tin Machine 》面世30週年, Julien Temple 為樂隊拍攝的《 Tin Machine - Nine Song Compilation 》短片,也告重見天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