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李思詠
出版:更新:
得到香港單車隊總教練沈金康首肯,我們早前北上昆明呈貢訓練基地,獨家直擊「女車神」李慧詩備戰奧運。活在呈貢,恍如遠離地球,到了火星,那兒靜得只有呼吸、報時和車輪轉動的聲音,生活除了單車只有單車。所謂神,只是賽道上爆發然後踏上頒獎台的一面;運動員其實天天都在一點一滴付出,有血有肉。(攝影:黃永俊,撰文:李思詠)
早上8時多,李慧詩(左)開始一天訓練,專門照顧她的短途教練普林俊(右),定必陪伴左右。(黃永俊攝) 這天早上,總教練沈金康安排李慧詩踩功率車,強度不低,伸展不可少。 (黃永俊攝) 從前的功率車訓練,李慧詩練到一半已暈眩昏厥,要立即吸氧,如今強度大增,依然應付自如。 (黃永俊攝) 李慧詩的訓練內容,總教練沈金康多番強調不能外洩,但他形容:「很難受,血充到大腿上,腿脹得快要爆炸,很痛很痛,像氣球充滿氣,一針刺下去就爆。」 (黃永俊攝) 除了短途訓練,李慧詩在昆明更要練耐力。寒風冷雨下,總教練沈金康幾次叫她返回健身室踩機,她都不肯,直至教練一聲令下,誰都不可違抗指令。(黃永俊攝) 基地裏運動員眾多,李慧詩訓練後匆匆梳洗就趕到飯堂,若遲了入內,什麼都沒得吃,就在睡房煮意粉吃。(黃永俊攝) 基地提供的膳食不大合我們的口味,運動員都從香港帶來調味料,為飯餸添點香港色彩。 (黃永俊攝) 李慧詩直言,她從前不是個快樂的人,近兩年才改變了,她最感激身邊朋友和隊友。(黃永俊攝) 午飯後返回睡房,李慧詩大都撰寫訓練報告。 (黃永俊攝) 運動員平常不外出,到超市購物要向總教練沈金康申請,李慧詩的日常用品和食物,大都由普林俊教練幫忙購買。(黃永俊攝) 在呈貢的最大娛樂,不外乎到基地裏的公園散步,或者看看運動科學書籍。(黃永俊攝) 晚上找按摩師紓緩肌肉疲勞,李慧詩一邊按一邊吸氧,加快恢復。(黃永俊攝) 按摩師說,李慧詩是講求爆發力的運動員,大腿肌肉特別強,按起來很花氣力。(黃永俊攝) 訓練以外,李慧詩還忙着洗衫晾衫掃地拖地,她笑言自己跟家庭主婦無異。 (黃永俊攝) 距離呈貢基地最近的超市,路程要30分鐘,基地裏唯一一個小賣部,是運動員的「最強補給」。小賣點大多晚上才營業,李慧詩一般只看不買,找裏面的阿姨「吹水」。 (黃永俊攝) 呈貢海拔1800多米,高原氣候多變,收起太陽,天空一片灰濛濛,氣溫一下子跌6度,寒風刺骨,總教練沈金康立即命李慧詩添衣,以免着涼影響訓練。(黃永俊攝) 基地健身室很殘舊,有的器材不合規格,李慧詩卻不當一回事,如常訓練,金牌確是練到、不是想到的。 (黃永俊攝) 昆明是高原地帶,採訪當天,李慧詩到埗不久,尚處適應階段,體能訓練強度不高。儘管總教練沈金康不在旁邊,但來自蘇格蘭的體能教練對訓練內容始終三緘其口,十分謹慎。(黃永俊攝) 李慧詩早年在香港曾有「舉爆機」的壯舉,連器材的最高重量都招架不住香港最強大腿。 (黃永俊攝) 是晴是雨,對李慧詩來說都不重要,她只會跟隨總教練沈金康定下的計劃,日復日訓練。 (黃永俊攝) 單車隊隊員多,工作人員卻不夠,李慧詩不時充當機械士,親自動手更換單車零件。 (黃永俊攝) 呈貢基地裏的馬場是單車隊的噩夢。這裏從前真的跑馬,後來荒廢了,總教練沈金康卻看中它1圈1公里,容易數圈,從此成為港隊主要訓練場地。此處很有趣,有個角落從前養雞養鴨,現在變成菜田,旁邊則有條河,當你騎着戰車飛馳之際,兩個阿叔卻悠然垂釣。 (黃永俊攝) 連李慧詩都要在馬場繞圈。她的耐力課里數,不遜公路隊隊友,這天她便繞了百多圈,超過100公里。(黃永俊攝) 所謂神,是李慧詩在賽道上爆發然後踏上頒獎台的一面;獎牌的真正重量,只有她內心交戰時,才會明白。 (黃永俊攝) 我們在昆明的最後一個早上,李慧詩到鑊場訓練。這天天氣好,許多蟲子出來曬太陽,李慧詩叫牠們做「波波蟲」。(黃永俊攝) 這天屬於調整訓練,強度不高,時間不長,但李慧詩臉上已多了個「頭盔印」。(黃永俊攝) 這個露天場地是333米賽道場,不是標準的250米,而且欄杆全都生鏽,殘舊得很。 (黃永俊攝) 在呈貢基地訓練,連李慧詩都說像到了火星,遠離地球的煩惱,安安靜靜過日子。她不覺得悶,反而滿足於這種除了單車只有單車的生活。這趟昆明之旅,她留給我們的,就是這個比陽光更燦爛的笑容。 (黃永俊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