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李慧筠 周穎瑤 梁鵬威
出版:更新:
一根線突然成了城中熱話,屯門線面師好姐甫見記者便珍而重之地打開食環署發出的會面紀錄,紙上白紙黑字確認她清楚發牌細節。但好姐還是很愁,因為發牌是過五關斬六將,擺檔選址要得到食環署、地區政府部門及區議會通過,現時位址並非她所願。幸好屯門區議員譚駿賢一直協助,之前甚至跟好姐合作拍片宣傳線面,往後更計劃把線面這門手藝帶入社區。區議員除了以規管思維處理小販,可否以社區發展的角度,梳理工匠小販在社區經濟中的角色?(全篇「街頭工匠:路邊的香港製造」專題故事內容,見第47期香港01周報)攝影:梁鵬威撰文:李慧筠圖片編輯:周穎瑤
屯門線面師阿鳳相當快手,一次線面只消10來分鐘。(梁鵬威攝) 年輕的Yen習慣線面,只因從小被母親「線面線到大」,但她卻說:「阿媽成日要我線高個髮線,露多啲額頭,我唔鍾意!所以我通常出去畀人線。」(梁鵬威攝) 線面師各自有不同方式去與鋒利的白棉線共處,例如戴上指套。(梁鵬威攝) 發牌意味着有效的規管,如小販的選址須經食環署、區議會以及地方部門通過批准。(梁鵬威攝) 譚駿賢認為區議員有責任去理解街頭工藝對於整體社區發展的重要性,並在政府、公眾支持或反對的鐘擺間開闢出解決方法。(梁鵬威攝) 線面師好姐以一個麻雀箱走天涯,線面工具包括白棉線、剪刀、蛋粉、眼鏡、眉筆等。好姐是70年代偷渡到香港的中山人,以前每個女生都會從母親身上學會線面,這也反映了街頭工匠其實與生活史有很深的淵源。(梁鵬威攝) 好姐特意整牙批齊下排牙齒,只是為了咬實線頭,她示範在牙面上由左到右挪動白線:「冇人知我為線面落本。你睇,點都咬到。」(梁鵬威攝) 雖然獲發牌,好姐對於發牌選址仍然很愁,食環署想她搬到主要街道天橋底下與另一位行家一起擺檔,她不願意。(梁鵬威攝) 一扯一彈之間,油脂和粉刺隨着蛋粉四散。(梁鵬威攝) 在線面的時候,好姐最喜歡跟街坊聊聊天,談兒女也談天氣。(梁鵬威攝) 好姐為客人線面時動作乾脆俐落,最後則溫柔仔細地拭去客人面上的白粉末。(梁鵬威攝) 好姐擺檔是為了跟檔旁的老公一對來一對走。對好姐來說,開檔是為了安心,也為了開心。(梁鵬威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