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大嶼】市民憂人工島沉降 麥美娟:需考慮極端天氣變化

撰文:李奕鳴
出版:更新:

《施政報告》提出發展「明日大嶼」願景計劃,研究於交椅洲及喜靈海附近公分階段填海,建造合共約1,700公頃的多個人工島。有市民擔心明日大嶼人工島會每年沉降,工聯會立法會議員麥美娟則表示,填海研究時需考慮極端天氣的變化,在填海技術上做得更好。

麥美娟指香港曾做到離岸填海。(資料圖片/劉婉雯攝)

港台節目《星期六問責》聽眾蔡先生指,就填海問題聽到不少專家的意見,但認為數據過期及片面。他認為人工島工程是不穩妥,擔心每年都會沉降,舉出日本關西機場人工島的例子,指其被世界專家點名指會因環境變化於50年後在地球上消失,又指其在今年受到颱風「山竹」吹襲,連運作都有問題。他又指香港以往都是靠岸填海,有所依傍。

麥美娟指,在技術層面上香港曾做到離岸填海,指赤蠟角機場的人工島並非靠岸而起,她亦曾聽到工程界表示香港填海技術先進,指填海研究時需考慮極端天氣的變化,使在技術上做的更好。

同樣出席節目的民主黨立法會議員尹兆堅指,反對明日大嶼填海1000公頃,指明日大嶼是超出市民預期,指計劃突然,加上由土地諮詢的1000公頃增至1700公頃,市民因而擔心填海未有清晰民意參考,填海規模大,又有氣候變化的憂慮,「愈講就愈多憂慮,社會不擔心就是假的。」他亦質疑土地諮詢是否虛假,指應等待土地供應專責小組報告出來才做決定。

麥美娟表示,政府多年來沒有土地儲備的概念,不像新加坡有長遠的土地供應,認為發展商看低政府在短期內無法解決土地問題,可將手上的土地高賣,因而出現市民恐慌性買樓的情況。她亦認為政府需將充分資料對公眾公布,包括時間表及財政估算,以及基建對交通和市民的影響。她認為明日大嶼是改善新界西北的交通是一個契機,指計劃包括大橋及鐵路從大嶼山接駁到人工島,再到港島地區,屆時交通會是循環,有助舒緩西北的交通。

另一位聽眾謝先生認為明日大嶼是政治現實、港獨問題,指明日大嶼的建造需時30年,屆時已是2047年,連《基本法》都不存在,認為屆時香港可用邊境地方發展,例如蛇口及羅湖,質疑何必填海。麥美娟則回應指,現時明日大嶼計劃中的1000公頃填海用地預計在 2032 年入伙,並非2047年。

早前不少市民上街遊行反對政府在東大嶼填海建造人工島。(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