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犯條例】回歸22周年中國還需香港嗎? 美媒:短期內難被取代

撰文:沙半山
出版:更新: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絡(CNN)上周六(22日)就香港近日發生的《逃犯條例》爭議分析報道,指香港主權移交至今22年,香港一直擔任中國對外的國際金融中心橋樑。今後這特殊地位短期內亦難以被取代。
分析指出,《逃犯條例》的爭議變得激烈,動盪加劇了香港企業及國際投資者對香港法治和言論自由受到威脅的擔憂。連日示威亦引發了中國看待香港的新問題:北京仍是否繼續需要香港這個城市?如果是的話,它會否可導致投資者及商人撤走的抗爭讓步?

特殊位置 難以取代

從某些數字看來、對比於1997年回歸初期,香港在中國的重要性似乎已大不如前。世界銀行的資料顯示,香港佔中國經濟GDP的比例由當年的約20%,降至今天的只有約3%。這與上海及深圳等城市發展,中國經濟正逐步增長不無關係。

過去數年有聲音上海將取代香港成為中國最大金融城市,但這預測至今未能實現。原因中國在經濟及金融發展設施及環境上,仍與香港有一段距離。

香港過去一直作為中國對外的橋樑,在2014年及2016年,香港分別協助上海及深圳的股票市場與世界建立聯繫,允許國際投資者通過香港證券交易所,在中國市場買賣股票,香港在開放中國市場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

+10

撰寫這篇分析的的Sherisse Phamq指出,中國現時在國際舞台上聲譽不是最好。中國被指違反國際市場自由規則,盜取知識產權等等,均限制了外國企業直接進入中國市場意慾。

阿里巴巴在5月表示2019下半年將來港第二上市,CNN引述香港大學經濟學教授陳志武表示,阿里巴巴不往深圳或上海而選擇香港:「理由不言而喻。」,直指香港作為中國對外的國際金融中心橋樑的特殊地位,短期內難以被取代。

惟長遠而言香港仍有憂慮,美國甘迺迪政府學院(Harvard Kennedy School)研究員科爾(Philippe Le Corre)對中國的大灣區倡儀並不樂觀。科爾表示大灣區會沖淡香港的特殊地位,而對反對者來說,中國政府以橋樑和道路連接城市,是北京強行同化香港和施加控制的一種方式。科爾稱這是香港的一種「慢性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