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會選舉|因疫情延投票 2組民調數據顯示:愈遲對建制愈有利

撰文:林劍
出版:更新:

新冠肺炎第三波疫情下,政圈昨日(28日)傳來重大消息,立法會選舉將會押後一年,明年9月才再舉行。
押後選舉一年,對政局有何影響?從客觀民調數字分析,時間拖得愈後,民情對政府/建制派愈有利。
有學者指出,無論政府延遲選舉具體目的為何,客觀上都會對建制派選情有利,再加上特區政府自身公信力不足,質疑政府改期動機的聲音料難避免。

▼第三波疫情措施 全面禁堂食 限聚令收緊至2人▼

+19

外界一般認為,疫情之下如照常選舉,對建制派有三大不利因素:一、疫情下中港兩地人員來往不便,長居內地的市民或未能返港投票,而傳統智慧告訴人們,與內地聯繫較多的人,坊間相信較傾向支持建制派;二、疫情陰霾下,抵抗力較弱的長者外出排隊投票的意慾下降,而長者被認為是建制派的大票倉;三,經過民主派初選逾60萬人投票、港區國安法刺激,政治氣氛高漲,一般相信會提高民主派支持者投票意慾。換言之,押後選舉,邏輯上必然對建制有利,但現實上又是否如此?或許可從兩組滾動民調數據找答案。

立法會選舉或會延期。(資料圖片)

香港民研數字:政府民望隨時間緩慢回升

根據香港民意研究所的數字,特首林鄭月娥的評分由去年6月修例風波爆發後急挫,去年11月區議會選舉前夕(調查日期為11月15日至21日)只有19.7分。建制派最終在11月24日選舉中崩潰式大敗,外界廣泛相信,這是由於政府在修例風波的表現不濟,立場傾向政府的建制派,選情受到直接影響。

今年2月中,受到疫情初爆、政府初期拒絕封關、口罩荒、見記者期間的言論等因素影響,林鄭評分跌至18.2分最低點。不過評分隨後回升,至近兩個月靠穩至28、29分左右水平,雖然都是不高,但總算高於最低時期,且有慢慢回升的趨勢。

對特區政府信任度方面,也有類似的趨勢。對政府信任度淨值(信任減不信任)於去年區選前夕為-41.3%,今年2月中跌至-61.7%的最低點。數字由3月起回升至負三成多的水平,近幾個月巡迴在接近的水平,最新一次調查(7月20日至24日)為-35.5%。

《路透社》調查:時間愈遲 對民主派愈不利

與此同時,《路透社》一項民意調查,可以從另一個角度提供佐證。根據一項每3個月更新一次的調查,去年12月,有41%受訪者表示整體上「非常支持」反修例示威,今年3月降至40%,6月再降至34%;表示「非常反對」示威的受訪者,去年12月有24%,今年3月降至21%,但今年6月大幅升至28%。

針對民主派提出的訴求,民調同樣顯示類似現象。有關要求獨立調查反修例事件,去年12月有74%受訪者表示支持,今年3月微升至76%,但至6月卻大跌至66%;表示「不答應任何訴求」的受訪者,去年12月有16%,今年3月微跌至15%,6月卻大幅升至21%。

綜合以上機構的民調數字,可以得出兩個分析:隨著示威熱度的下降以及疫情初期的亂象過去,特首以至整體政府的民望有緩慢的回升;另一邊廂,民主派的聲勢亦會隨時間過去而逐漸散失。此消彼長下,時間拖得愈久,整體民情對於建制派的選情愈有利。

再加上文首提及,疫情過後建制派兩大票倉,即長居內地港人及長者,往票站投票的意慾及便捷度大增。所以不管從哪個角度看,以目前社會狀況舉行選舉,對建制派都較為不利,如果推遲個一年半載,屆時疫情或已緩和,民主派亦可能欠缺大議題作為立足點,選情難料。

成名分析,不管目的為何,延遲選舉客觀上都會對建制派有利。(資料圖片/歐嘉樂攝)

成名:延遲選舉可為建制派爭取時間

科技大學社會科學部副教授成名表示,自港區國安法公布以來,外界認為或會有更多游離票源流向民主派,建制派要在未來一個多月內扭轉民情殊非易事。延遲投票日期,不論目的為何,客觀上都可以為建制派爭取時間扭轉民意。「延遲幾個月或半年,期間都可以有很多新事情發生,給時間建制派做選舉工程。當然,不是說建制派一定能扭轉,但起碼為他們爭取時間,提供變數。」

其他已報名參選人請看:

立法會選舉.不斷更新|每天最新報名名單一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