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美食車】食品選擇多價錢平 貼地成本為青年圓創業夢

撰文:蔡欣恩
出版:更新:

台灣夜市是平民小吃的集中地,每年吸引數以百萬計外國遊客。近年台北的流動餐車卻形成另一道風景,民間自發營運的美食車,在市內每個角落遍地開花,充分展現出民間創意與適應力。美食車本應如此。
攝影:李孫彤

流行餐車在台北街頭巷尾出沒,因為成本較低,食物也賣得便宜。

快餐車來自美國 流行於大蕭條

美食車初創於19世紀南北戰爭後的美國,農場工人穿州過省將牛群趕到市場往往花上一、兩個月時間,自然要想辦法解決放牧人的溫飽問題,遂想到將廚房設備裝嵌在車上,設計出世上第一代流動廚房。後來到美國經濟大蕭條,全美均出現公司倒閉潮,餐飲行業亦受牽連,失業大廚們選擇經營成本低廉的「快餐車」,靠賣價廉物美的食物餬口,成為一股風潮,美食車走進美國人日常飲食中,也逐漸傳到世界各地。

薄餅車老闆表示,餐車可以主動出擊擺攤尋找客群。

台北餐車新風尚 青年創業路

近年台灣經濟低迷,年輕人薪酬水平長年偏低,目前有超過300萬台灣年輕人每月領薪少於3萬新台幣(約7,500港元),薪酬水平與十幾年前比較,不升反跌。與此同時,台灣樓價高企,台北市尤其嚴重,2015年住宅價格是家庭年收入16倍。要在台北市非旺區地段開小型咖啡店,月租約5萬新台幣(約1.3萬港元),成本大概150萬新台幣(約38萬港元),開一架流動餐車成本只需五分一,不用付租金,而且營業時間與地點彈性大,因此近幾年吸引了不少年輕人開流動餐車創一番事業。業界甚至組織「胖卡協會」(胖卡是流動餐車的別稱),餐車繳費入會可成為列管攤販,在指定文創區合法經營。

台北市到處都有流動餐車,種類多元,有的專賣早餐,有的只做消夜;有的賣傳統蛋餅豆漿,有的賣西式漢堡啤酒,一般以價廉物美作招徠。在嘉義和台北市出沒的「KK手工窯烤pizza」,在改裝貨車設置燒窯,薄餅以龍眼木和荔枝木烤製,香脆可口,充滿柴火香,只賣200新台幣(約50港元)。

餐車出品的薄餅以龍眼木和荔枝木烤成,極有風味。
餐車有磚造的烤窯,製作出「芝」味香濃的脆薄餅,約50港元。

西湖捷運站出口旁一個私營停車場是早餐車的集中地,該地段商廈林立,不少白領上班會經過這市集,因此吸引了逾十輛餐車擺攤,賣不同款式的早餐,三文治、麵線、蛋餅、廣東粥、果汁……應有盡有。記者買了一份鮪魚飛碟配一杯檸檬紅茶,也只是65新台幣(約16港元),讓記者羨慕不已,多希望香港也多幾架這樣貼地的美食車。

西湖捷運站出口旁的停車場,正是熱鬧的早餐市集。

天天新款路邊午餐

中午時分,台北建國北路街頭,烈日當空,車來車往。司機們在路口等待綠燈亮起,目光卻被旁邊一架改裝三輪車吸引過去,只見十來個辦公室女郎撐着傘遮擋狠毒的紫外光,團團圍着三輪車前排隊買午餐。

餐車寶號為「路過」,兩年來逢星期一至五中午時段現身。「店面」光鮮企理,由單車改裝,前半部是木箱擺放甜點,後半部也是箱子,打開後是瓦斯爐,用來煮熱食物,木板撐開成擺放調味的桌子,麻雀雖小五臟俱全。車身塗滿七彩繽紛的三角圖案,猶如萬花筒,上面貼了QR code,連接Facebook專頁,公布營業時間、擺攤地點、菜單與突發消息。 餐車主人大吉與布丁一個負責煮熱鹹食,一個主理甜點。菜單天天不同花款,法式Quiche、意式Spaghetti Bolognese、印度咖喱……異國菜式輪流上演。

餐車裝置瓦斯爐,大吉將尚暖的餸菜煮熱。
大吉與布丁每年出國旅行一次,將異國飲食風情帶回來,打拋豬肉是東南亞之旅學來。

是日特餐是泰式打拋豬肉配藜麥飯,打拋豬肉在尾座的瓦斯爐翻熱,走近便嗅到濃濃九層塔香味。保暖袋有飯盒,內有藜麥飯與近十種新鮮蔬菜如秋葵、南瓜、青瓜、沙葛、粟米等。在飯上舀一大勺打拋豬肉,灑上花生碎、芫荽、辣椒與半顆青檸,營養均衡兼味道細膩,比餐廳吃到的更精緻,只賣140新台幣(約35港元)。甜點更是花多眼亂,檸檬塔、Brownies、Crème Brûlée、肉桂卷等共十來款,價格介乎30至80元新台幣(約8至20港元)。食材新鮮、CP值高,吸引不少上班族光顧,小小餐車一天最多可賣出50份午餐。 另外又有兩款沙拉,蔬菜種類豐富得誇張,山藥、芭樂、烤南瓜、青葡萄、李子、三色椒、楊桃豆……視乎早上逛菜市場碰見什麼新鮮食材,澆上橄欖油與意式甜醋,清淡健康,深得職業女性歡心。

雖然營業時間只有兩小時,她們花在預備食物的時間卻多出好幾倍,賺到的都是血汗錢。每朝5點天未亮大吉就到菜市場買菜,回到工作室洗洗切切,弄個不停,兼處理客人訂單。11點左右將食物包裝入保溫袋,以三輪車與手推車將食物從工作坊運到幾條街後的擺攤地點,收攤後回工作室製作甜點,直到天色昏暗才休息。

三輪追夢餐車

36歲的大吉一直對烹調充滿興趣,大學主修MBA,畢業後在大企業做公關與市場行銷,做了5年找不到滿足感,毅然辭工,找了廚房活兒,從學徒做起,鍛煉基本功。趁30歲前申請了澳洲工作假期,在好幾間餐廳打工,擴闊烹調的眼界,回台在米芝蓮法國餐廳待過,也做過馬戲團與藝人的私廚。

布丁比大吉小4年,剛畢業便經營甜點網店生意,她親自炮製的甜品口碑好,也不時有媒體介紹,生意穩定。經營網店不比實體舖輕鬆,做甜點之外,還要花很多時間和心思在宣傳、拍照、包裝、宅配等雜務上,驅使她萌生做餐車的念頭,希望可以簡單純粹地做甜點,現做現銷。2013年二人在網上討論區認識,談起烹飪心得,大有相逢恨晚的感覺。聽布丁講起開餐車的主意,大吉極有共鳴,想到可以每天設計不同菜單,自由發揮廚藝便覺興奮,就這樣創辦了「路過」。

大吉(右)與布丁合力經營流動餐車,出發擺攤去。
「管理一間餐廳太痛苦,沒辦法好好享受下廚,做餐車過程很快樂,希望過兩年,存夠錢可以到法國進修廚藝。」

遊走灰色地帶的生存空間

剛創業在捷運站旁邊擺檔,兼顧早午晚市,幾個月來每晚只睡3小時,生意慘淡,還被警察開罰單,一罰1,200元新台幣(約300港元),壓力大得快瘋掉。回家墊高枕頭想清楚,明白貪多嚼不爛的道理,放棄早餐時段,減少晚市日數,專注把午餐做得精緻。罰單問題找到對策,經歷幾個月不斷走鬼日子,在錦州路口物色到一片商業大廈的休憩空間,因為屬於大廈的私人用地,警察不會對餐車作出票控,而大廈不少員工都是熟客,所以保安單位默許經營。下雨或颱風才移師到街尾一間相熟的機車行騎樓擺攤。

經營兩年半,「路過」生意逐漸穩定,有沒有想過開間餐廳安定下來,起碼免去日曬雨淋的折騰?「不會,管理一間餐廳太痛苦,沒辦法好好享受下廚,做餐車過程很快樂,希望過兩年,存夠錢可以到法國進修廚藝。」小小餐車,負荷得起沉甸甸的美夢。

民居附近有早餐車停泊,一對兄妹賣奄列、法式吐司及三文治等。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嗎?請購買今期《香港01》周報,或點擊此處:成為我們的訂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