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螳螂拳

撰文:武備志編輯團隊
出版:更新:

北方螳螂拳起源於山東,奉即墨人王郎為創派祖師。經歷過百年傳承,北方螳螂拳先後發展出不同支流,除了「七星」、「梅花」、「六合」、「秘宗」外,還有今天【武備志】要介紹的「太極螳螂拳」。

太極螳螂拳創自海陽縣人梁守香。他本是梅花螳螂拳傳人趙珠的弟子,爾後又精研了太極拳。他將梅花螳螂拳的手法,以及太極拳的勁意合而為一,推陳出新創下「太極梅花螳螂拳」一脈,簡稱太極螳螂拳。

梁守香一生授徒無數,致使太極螳螂拳的傳人遍布全國。海陽、萊陽、棲霞、黃縣、煙臺等地,俱有他的門生。至於在港澳地區的傳承,則有賴於第七代宗師趙竹溪。

趙竹溪(1900—1991),山東省掖縣人,本是家鄉德勝鏢局的鏢師,自少精通太祖拳術。20歲那年,他巧遇太極螳螂傳人任瑞豐和遲守進,從此便追隨他們學武。藝成後的趙竹溪去到澳門謀生,並成立了「華僑體育會」。

趙竹溪宗師,太極螳螂拳在港澳兩地的中興之臣,今天封面圖的拳照也是他,圖片擷取自http://bit.ly/2jITq4J

抗日戰爭結束後,趙竹溪與徒弟姜密齡前往北越發展,曾在西貢堤岸精武會、崇正體育會等執教。1968年,越南政局不穩,加上姜密齡因病逝世,趙竹溪決意到香港,與弟子鄺群威一同授武。他先在銅鑼灣白沙道設館,之後又在1971年遷到天后廟道鴻安大廈。

正是在趙竹溪的努力下,太極螳螂門在港澳兩地開枝散葉,鄺群威的弟子、著名導演徐小明,便是他的徒孫之一。按徐小明記述,太極螳螂拳與傳統的螳螂拳一樣,都是在模仿螳螂的基礎上,加入猿猴步法,即拳譜所言的「上取螳螂爪,下走靈猴步」。而從手法上講,兩者都具備勾、摟、採、掛、刁、崩等經典技法,足見太極螳螂對傳統螳螂拳的繼承。

當然,太極螳螂拳的最大特色,是它糅合了太極拳的勁意。尤其是趙竹溪一代,加入了少林太祖拳及太極磨雲掌的元素,使整個太極螳螂體系更趨完善。徐小明便提到,螳螂拳擁有很多技巧性的招式,以刁手為例,它主要是用勾、摟、採、掛等手法控制對方攻勢,再配合低掃腳將之絆倒。

(螳螂拳有很多借力摔倒對手的技法,崩步套路便是其中一例,見9:17)

至於螳螂拳譜所強調的「手成三彎,根固枝搖」,則類似於太極拳的掤勁。透過不同的螺旋動作卸開對方來力,同時積畜力量,增大反擊的力量。這些招式在「崩步」、「攔截」、「八肘」等螳螂拳經典套路中,都曾經出現,完全反映出太極拳對太極螳螂的影響力。

(除了徐小明外,危鳳池師傅亦是香港太極梅花螳螂的傳人之一。他示範的螳螂拳法有很多圓弧動作,他表示這與太極拳的掤勁相類似,同是「張力」的一種,見2:09)

(太極拳八勁之首,所有太極拳手法都以掤勁為基礎。從動作上講,掤勁是一種由內至外的弧線手法。練時必須手臂、腰胯撐得飽滿,以此鍛煉出身體的張力,對敵時就可以卸開其勁力。圖中汪永泉老師示範的,便是「攬雀尾」的掤勁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