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故事只是手段,展示功夫才是核心?

撰文:武備志編輯團隊
出版:更新:

香港主流武打電影,經常以洪拳、太極和詠春為主題,製作多套經典作品。可是,中國武術門派之多,偶然也有一些在民間甚為普及,而在大銀幕中甚少見到的拳術被選為主題,當中如今次為大家介紹於1978年由司徒文編劇、劉家良執導及擔任武指的邵氏作品——《螳螂》。

 

內容簡介(含劇透)

這電影為一套集武術和間諜元素的作品,故事以清初為背景,晚明降臣韋學士之子韋風(姜大衛 飾)逢皇帝之命,潛入江北圻平田家村蒐集田氏一族勾結吳三桂造反證據。韋風混入田家,擔任田家小姐田芝芝(黃秀杏 飾)家庭教書,結果日久生情,而結為夫婦。田家老爺(劉家榮 餘)疑韋風乃清廷間諜,令韋終生不得離開田家。但當韋盜得田家勾結吳三桂證據後,欲與芝芝離開田家,卻為田老爺(劉家榮 飾)所害,芝芝與芝母(李麗麗 飾)為掩護韋風而雙雙被殺。

韋風死裡逃生,於野外看到螳螂捕食,悟得螳螂拳法,反回田家莊為妻執仇,破田老爺「形影相隨拳法」,並將蒐集情報帶回京師,得皇帝嘉許。怎料在皇帝於廷上賜酒時候,韋父暗中下毒,表明自己乃反清復明之士,不忿兒子為清廷走狗,謀害反清志士,於是以了結父子兩人之命作結。

 

功夫要打出門派特點

七十年代是功夫片高峰期,據說拍《螳螂》前導演劉家良萌生離開邵氏去意,所以邵氏放權讓劉家良全權拍他想拍的作品,因此《螳螂》一作雖然後來口碑一般(主要被詬病劇情編排),但以武打設計而論,連劉家良也認為是自己七十年代末的代表作。

圖片擷取自:http://bit.ly/2tT4X5N

首先,讀者要以當年時代背景理解,在視像資訊不普及的年代,習洪拳的劉家良要拍攝一些其他拳法的電影,在蒐集有關拳術資料,並將其呈現為電影武術實非易事。作為武打電影宗師,劉家良勇於嘗試,經常會將不同流派武術呈現於他的作品中,諸如蔡李佛、猴拳、螳螂拳等。有評論說劉的作品重視忠實呈現功夫多於編排故事,「拍功夫」才是最終目的,電影故事只是手段而已。因此在《螳螂》一片中亦呈現這評價,打的環節幾無可挑剔,但劇情卻被指多處犯駁。

熟知劉家良拍攝風格的讀者也知,劉家良拍攝作品,必須要演員抽時間練習有關拳法一段時間,戲中演員黃秀杏和李麗麗非武打出身,但打大刀和耍槍卻有板有眼。

劉家良希望能在作品中讓讀者看到拳法特點,以《螳螂》為例,在原版預告片中,劉曾簡單介紹螳螂拳特點在腕力和指力,剪輯電影哪一個橋段呈現有關細節,還會介紹電影中用怎麼兵器,戲中自創拳法(形影相隨拳)特點,怎麼是「逼打」、「運打」、「溜打」、「纏打」,務求令觀眾欣賞到各位演員所打的功夫,是有自己一套特色。

《螳螂》電影原版預告

 

劉家良的武林倫理

主角韋風甘為清廷作間諜,當一個兩面人,為潛入田家而欺騙妻子,妻子為他犧牲卻又會為他報仇;片中最後數分鐘韋得皇帝賞識,卻一下子給父親發難下毒毒死,臨死仍然為保護父親而盡最後一口氣打退來襲士兵,忠孝矛盾突然躍然紙上。

《螳螂》是劉家良少數主角是「反派」作品,劉家良師承洪拳,作品除了講究傳統武德、尊師重道、忠孝等倫理外。從他的作品如洪熙官、陸阿采、由黃飛鴻到林世榮,電影中貫穿了南少林傳承脈絡,主角都是反清復明英雄,可見作品若涉及滿漢問題,都離不開光復漢人政權的思想,這可能跟劉的師承與武術背景有關(洪拳的歷史文化背景與反清復明緊緊相扣)。《螳螂》中韋風,是清廷鷹犬,當然不得好死。

 

螳螂拳源流

那年代的港產武打片,很喜歡因應劇情說主角領悟一套新拳法,如《蛇形刁手》中成龍從貓爪領悟新功夫,《螳螂》中姜大衛從螳螂捕食領悟到螳螂拳,對螳螂拳誕生說法,當然是電影虛構。相傳螳螂拳為明末清初人王朗所劍,結合十八種中國武術門派精華,還參考了猿猴動作。

羅莽於邵氏年代劇照(圖片擷取自:http://bit.ly/2FN1Y0q)

值得一提的是,螳螂拳拳打螳螂手法,腳卻是打猴步,因為打出來甚具觀賞性。習螳螂拳的武打導演徐小明曾指出,北方螳螂拳十分符合電影需求,因架式特別,有速度感,因此武打電影中經常滲入有關拳法。而當時一些武打演員,如羅莽和徐小明便是以擅打螳螂拳而入戲行。

《功夫傳奇04》,大約5:00有徐小明介紹螳螂拳與電影拍攝關係

 

餘話

螳螂拳作為中國廣為流傳的流派,在電影創作上卻未有像洪拳和詠春般經常被般上大銀幕。筆者認為,我們現在看到的清末民初的武俠英雄,很多在清中葉以來,已有豐富民間故事創作,有深厚的流傳基礎供電影人創作;而黃飛鴻因徒孫朱愚齋和劉家良從事傳媒或電影創作而得以把故事在香港廣泛流傳、葉問因李小龍蜚聲國際而令到師傅更多人認識,電影系列亦有習詠春的冼國林先生等出資拍攝。或者螳螂拳在電影創作方面,只欠一位電影人,有了這陣東風,相信不難在武術電影中更引人注目。

 

伸延閱讀

《劉家良少林電影:將「反清復明」進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