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武當派:在虛實間遊走的真正拳派

撰文:李開泰
出版:更新:

在此之介紹唐豪的文章中提過,張三丰創內家拳的傳說欠缺史料證據,太極拳也並非出自武當山。那奉張三丰為祖師的武當拳系又是否子虛烏有?難道武當山上的拳師全屬騙子?

今天【武備志】便嘗試用手頭上僅有的資料,跟大家淺介一下真實的武當派。

武當道教
學者王廣西先生曾經寫道,「在中國的各大拳系中,以武當拳系最難下筆,原因在於該拳系的傳承至今尚不明晰,其範疇甚難界定」,這點大概可以由武當山的歷史說起。

比起傳承相對統一的少林寺,武當山在歷史上經歷了數次宗派變動。武當山原名太和山,傳說真武帝君曾於此地得道飛昇,遂被改名為武當山,意謂「非玄武不足以當之」。早在唐初貞觀年間,山上已有官建的五龍祠,並在宋元年間漸趨興旺。

武當山道教原以符籙派中的正一派為首,他們於宋真宗時率先進入武當山。明朝洪武年間,主修內丹之法的全真道入山,並逐漸取代正一派成為了武當山的主流,而張三丰便正是一位全真道人。按明天順年間的《襄陽郡志》記載:

張三丰,未詳何許人……身長七尺,廣顙修眉,方瞳美髯,髯長如戟。經書一覽成誦,寒暑惟箬笠破衲,草履麻絛。動則身輕,日行千里,靜則瞑目,兀坐旬日……倏忽往來,應顯莫測,竟莫知其所在,時稱為『張神仙』云
《襄陽郡志》

這段文字雖然把張三丰形容得神乎其神,但並沒有寫他精通武術。真正令張三丰「榮升」成為內家始祖,還是要數【武備志】幾度提及的《王征南墓誌銘》。

張三丰 張松溪 鄧鐘山

少林以拳勇名天下,然主於搏人,人亦得以乘之。有所謂內家者,以靜制動,犯者應手即仆,故別少林為外家,蓋起於宋之張三丰。三丰為武當道士,徽宗召之,道梗不得進,夜夢玄帝,授之拳法。厥明,以單丁殺賊百餘
黃宗羲《王征南》

有關這段話對後世內家拳的影響,詳見《何謂內家拳》一文,這裡不贅。但需要補充的是,《王征南墓誌銘》其實不獨記載了張三丰的事蹟,還簡介了武當拳系的傳承歷史及分佈地區,即:

三丰之術,百年以後,流傳於陝西,而王宗為最著。溫州陳州同從王宗受之,以此教其鄉人,由是流傳於溫州。嘉靖間,張松溪為最者。松溪之徒三四人,而四明葉繼美近泉為之魁。由是流傳於四明。 四明得近泉之傳者,為吳崑山、周雲泉、單思南、陳貞石、孫繼槎,皆各有授受。崑山傳李天目,徐岱嶽,天目傳餘波仲,吳七郎,陳茂弘。雲泉傳盧紹岐。貞石傳董扶輿,夏枝溪。繼槎傳柴玄明,姚石門,僧耳,僧尾,而思南之傳,則為王征南
黃宗羲《王征南墓誌銘》

這份名單絕不是穿鑿附會,蓋因墓誌銘的作者黃宗羲與王征南乃同時代人,其子黃百家亦曾跟隨王征南學藝,著有《內家拳法》一書。所以單就這一代的記錄來說,《王征南墓誌銘》確實是有其可信性,其中尤以張松溪最為有名。

張松溪的武當拳法,主要在蜀地一帶流傳。據聞張松溪晚年曾雲遊四川、貴州、湖南等地,將武當拳法授予四川秀山人何某。此後這種武當拳法便一直在四川地區繁衍,稱為「松溪內家拳」。而現時寧波一帶,亦流傳著一種名曰「四明內家拳」的武術,他們同樣奉張松溪為師,名字則取材自寧波的舊時代稱「四明」:

松溪內家拳近年開始重新活躍於武術界,先後出版了數部專著,圖片擷取自https://amzn.to/2sV9rGh

至於另一支東傳的武當拳派,它雖然沒有記錄在墓誌銘內,但在近代卻具頗大影響力。它就是由湖北均縣人鄧鐘山(1810—1894)開創的「武當南派」。鄧鐘山的師承至今不詳,據說他祖輩為武當山道士。光緒七年(1881年),鄧鐘山在江蘇省江寧縣的倉巷橋設館授徒,自翊為「武當南派」,並著有《功家祕法寶藏》一書。書內有很多符咒心法,可謂跡近道術。而它亦在近年開始重新出版:

最後,武當山上亦確實有其深湛的習武傳統。民國時期,四川人王維慎(1914—1992)得到武當道士李昊天的真傳,最終成為了近代著名的武當拳師。現時自翊為武當南宗掌門的游玄德,便是尊王維慎為師。1929年,愛新覺羅族人金子弢則在武當山紫霄宮習得了「武當太乙五行拳」。而與中共元帥賀龍交好的武當山道士徐本善,據聞亦是一名武當拳法高手,足見武當山上的習武風氣不衰。

(太乙五行拳屬武當山本部的一套祕傳拳法,最初由金子弢流出)

武當拳系
綜合上述各項資料,雖然張三丰創武當拳之說不盡不實,武當拳系的傳承又不甚清晰,但武當武術卻是查有實據,而且的確與武當道教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

大底武當山悠久的道教文化,曾對周邊地區的武術界產生重要影響,很多拳師將武當道教的哲理思想融會到拳法之中,最終形成了民間各地的武當拳系。而在武當山靜修的道士,則是出於自衛、鍛煉等不同原因習武。甚至他們在奉道之前,就可能已經習武多年(情況跟少林寺的武僧相似)。

為了承傳所學,並答謝武當道教的文化薰陶,他們把自己的拳學上溯至武當道祖張三丰,這應該便是張三丰傳說的真正緣由。

而無論此說孰真孰假,可以肯定的是,武當武術確實是中國武術裡的一塊瑰寶。按1995年8月的《中國體育報》所載,當局已經在湖北境內發現了八種武當拳術,除了上面提到的太乙五行拳外,還有純陽拳、太和拳、玄門五形等。這就是武當山留給後人的重要資產之一。

主要參考資料

王廣西。2013年。《功夫——中國武術文化》。台北:知書房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