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陳氏太極拳之祖——陳王廷

撰文:李開泰
出版:更新:

陳王廷(1600—1680),字奏庭,出生河南溫縣。先祖陳卜本是山西澤群縣人,明洪武五年(1372年)始遷到了河南一帶,建立新村「陳卜莊」。兩年後又因土地貧瘠而舉家移居到清風嶺上的常陽村。及後陳家人丁繁衍,村中又有一條貫穿南北的大溝,故逐漸易名為「陳家溝」。陳氏太極之祖陳王廷,便是陳家溝的第九世族人。

陳王廷在家中排行第二,他的祖父和父親均為明朝下級官吏。由於陳家有家傳的武技,陳王廷年輕時便已經精通拳械,並曾於山東走鏢,在當地略有名聲。明朝末年,陳王廷考上武庠生(武舉生員,地位不高),被分配為鄉兵守備。及至崇禎年間、邊關勢危,朝廷又在各地舉辦武舉考試。陳王廷毅然應考,並展現了一手精湛箭法。不過因為報靶的鼓吏受賄,雖然九箭中靶但只有三箭上報。陳王廷氣上心頭,當場就殺了鼓吏,然後逃出校場。

據聞在逃亡回鄉期間,陳王廷遇到了闖王部將李際遇(闖王即為明末農民起義領袖李自成),兩人曾合作擊退追殺而來的官兵,並一同研練武術。直至明室破敗、再無餘裕追輯陳王廷後,他才順利回到家鄉陳家溝。本來他亦想在陳家溝舉兵起義,可惜當時闖王部隊已經被清兵打得潰不成軍,李際遇亦遭人處決。陳王廷再無心於時局,此後便一直留在陳家溝,專志於武術之事。

他把自己的家傳拳藝,與行軍期間所學相互融合,其中尤以戚繼光《紀效新書》的「拳經三十二勢」對他影響最大。蓋因這三十二式拳勢之中,就有二十九式被收錄在後世流傳的陳氏拳法,包括拗單鞭、探馬、金雞獨立等。這亦再次印證出明清軍旅武術,對民間武術發展的推動力。

而陳王廷的另一項創見,便是將傳統哲理揉合於拳中。陳家雖然不是書香世代,但亦算得上文武兼習。陳王廷回到家鄉後,就閱讀了大量儒、道經典,如《易經》、《河圖‧洛書》、《黃庭經》等,亦有兵法、醫藥等方面的著作,如《孫子兵法》、《黃帝內經》等。致使他創出來的拳法,不僅帶有軍旅武術的元素,同時也包含了很多柔和的圓形動作,這便是《陳氏太極拳圖說》內所提到的「纏絲勁」:

《陳氏太極拳圖說》,由陳家第十六代族人陳鑫所撰,被譽為陳氏太極拳最完整的理論著作,圖片擷取自http://bit.ly/2JU5A68

(陳氏太極拳傳人陳正雷示範的纏絲功)


從練法上講,纏絲勁可助習者四肢與腰胯產生連結,達致勁力通順的效果。而在打法上,則是擅長柔化與卸力。此外,由於纏絲勁動作柔和,又可以活動全身內外,故亦兼具養生功效。

最後,為了避免練習搏擊時出現的受傷狀況,陳王廷特意在散手訓練階段之前,加入一個雙人對練項目,這就是「推手」。推手可以鍛煉習者的周身感覺,令他們更易過渡到實際的搏擊練習。而這種感應對手來力的新穎技巧,亦非常適切太極拳的柔化思想:

(陳氏太極拳的推手示範)

 

結合軍旅、柔化、推手等不同元素,陳王廷終在晚年創立出一套完整的武術體系,其中包含一路長拳、一路炮捶(炮捶即發勁套路)、雙人推手以及刀、槍、劍、棍、鐧等各類兵器套路,並留下了一首《拳經總歌》:

縱放屈伸人莫知,諸靠纏繞我皆依, 劈打推壓得進步,搬撂橫采也難敵。 鉤棚逼攬人人曉,閃驚取巧有誰知? 佯輸詐走誰云敗,引誘回衝致勝歸。 滾拴搭掃靈微妙,橫直劈砍奇更奇。 截進遮攔穿心肘,迎風接步紅炮捶; 二換掃壓掛面腳,左右邊簪莊跟腿; 截前壓後無縫鎖,聲東擊西要熟識。 上籠下提君須記,進攻退閃莫遲遲。 藏頭蓋面天下有,攢心剁肋世間稀。 教師不識此中理,難將武藝論高低

(這首歌訣雖然短,但卻基本列明了陳氏太極拳的招式及技術。例如首句「縱放屈伸人莫知,諸靠纏繞我皆依」,便論及了推手及柔化技巧。而「截進遮攔穿心肘」,則是指「搬攔捶」、「進步栽捶」等)

 

雖然創拳後的陳王廷依然深居簡出、鮮有在武術界公開露面,但他對同族子姪卻傾囊相授,使這套拳法自此成為了陳家溝世代相傳的絕技。

1680,陳王廷逝世,終年80歲。歷經十四代傳承後,陳氏族人陳長興(1771-1853,因身架中正被號為「牌位先生」)便憑藉他創的拳法享譽河南武術界,再由外姓人楊露禪發揚光大。

故此現時有人認為,「太極拳」之名是在楊露禪打出響堂之後,方由文人賜名。甚至有人質疑陳王廷當初傳的拳法,根本不能算是太極拳。然而應當肯定的是,陳氏的家傳武學確實是經陳王廷改造後,才能更上一層樓;倘若沒有陳王廷的貢獻,後世陳家溝亦難以培養出陳長興、楊露禪兩師徒,讓太極拳可以名動四方。

所以無論陳王廷是否「太極拳」的真正創始人,他在中國武術界的地位始終無庸置疑。而單論「陳氏太極拳」體系的話,他就更加是當之無愧的「開山祖師」,永遠受到陳氏太極拳門人所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