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逝世】台灣戒嚴時期的金庸作品

撰文:賴家俊
出版:更新:

【懷念金庸先生】
金庸至今作品一共十五部,但《捨命郎君》和前台灣總統馬英九曾說他求學時拜讀過的《瓶中俠隱記》,卻似乎無人知曉。其實它們就是大家耳熟能的《笑傲江湖》及《射鵰英雄傳》。然而,為何它們會以如此陌生的名字面世?

這些奇怪的名稱,均源於台灣戒嚴時期(1949-1987)。所謂台灣戒嚴時期,是指台灣在國民黨政府威權時代,對政治社會民生作多方面管制的時期。而金庸小說會之所以被禁,是因為金庸早年曾在香港左派報紙《大公報》,以及親共的《新晚報》工作。他早年的作品也是在《新晚報》上連載,因此被台灣當局視為左派作品而遭禁止入境。而除了金庸之外,《臥虎藏龍》作者王度廬也因為相同的政治原因遭到查禁。及至1980年代,在台灣遠景出版社不斷與新聞局斡旋後,金庸小說方能在台灣「正名」。
 

台灣新聞有關戒嚴時代的回顧

由台灣省政府及台灣警備總司令部聯合編印《查禁圖書目錄》,收錄禁書資訊。圖片來源:https://reader.udn.com/reader/story/10440/2689747

雖然台灣政府的禁制嚴密,但人類的反叛心理,就是你越禁我越想看,於是當年有很多地下出版商盜印禁書,把作者和書名改頭換面,內容不變,以圖蒙混過關。例如巴金、老舍和魯迅等民初左派文人,或其他留在中國大陸的知識分子,便化作另外的稱謂,如巴金變「巴克」(「金」字本取自克魯泡特金,現將「金」置換成「克」)、老舍變「老人舌」(即把「舍」拆開)、魯迅變魚日(「魯」字分開)等。有時甚至直接改用出版社的名字,以此隱去作者身份。若果現時有機會去到台灣一些較具規模的圖書館,亦可能會見到三十年前某些印著「思想問題限制閱讀」的藏書,這些都是戒嚴時代只有研究人員才可讀到的作品。

至於金庸作品中,以《射雕英雄傳》的查禁原因最為經典。除了因為他的左派文人身分外,亦因為毛澤東所寫《沁園春》中,曾有一句「只識彎弓射大鵰」。《射雕》一書有為中共宣傳之嫌,所以《射雕英雄傳》來台時會改為《大漠英雄傳》,《鹿鼎記》改為《小白龍》,亦有將作者金庸改名為「司馬翎」,書名改為《萍蹤俠影錄》(這書名本應為梁羽生作品)。
 

大漠英雄傳。圖片來源:http://goods.ruten.com.tw/item/show?21745300267209

對武俠書採禁,亦影響了電影創作。據台灣專欄作家蘇詠智所述,於1977年由邵氏公司出品,倪匡改編的電影《笑傲江湖》(孫仲導演、汪禹演令孤沖、施思演任盈盈),在香港有破百萬港元票房記錄。可惜當時台灣仍在戒嚴時代,金庸作品不論改成了電影仍無法送檢,直到1979年,邵氏將整個作品改頭換面,戲名改為《捨命郎君》,國語重新配音,將要角名字大改——令狐沖改「南宮松」、任盈盈改「白鶯鶯」、東方不敗改「司馬無忌」等——再加上倪匡對原著內容的更動後,方能獲準上映。然而如此一來,整個劇本就變得不倫不類,台灣票房自然慘淡收場。而這作品成為邵氏在台灣戒嚴未解除前唯一一部金庸作品。(1)

相較之下,金庸作品解禁後的第一齣改編電影便行運了。1980年,由楚原執導、爾冬陞演張無忌、井莉演趙明(當年仍用舊版名趙明,即後來趙敏)的邵氏出品《倚天屠龍記》,被成分上下兩集在台灣上映,旋即大旺收場、轟動全台。兩集票房合共接近3400萬台幣,成為當年台灣華語片票房冠軍。但原來對導演楚原來說,這卻是他在香港市場上的一次滑鐵盧。

在此之前,楚原拍了數部改編自古龍的賣座電影,但有關創作開始陷入瓶頸。他見無線電視拍攝《倚天屠龍記》大收,便希望改拍金庸電影。按他在金像獎典禮的憶述,他第一部想拍的為《天龍八部》,但為方逸華所拒。結果他轉而把希望押在《倚天屠龍記》,並成功趕在無線電視版完結時搬上大銀幕。可惜終究是倉促成事,在香港的反應不如理想,兩集總票房只能勉強打入香港當年頭十大記錄。
 

《大地群英》。圖片來源:_https://udn.com/news/story/9592/1768070

當然,在台灣的空前成功,還是讓楚原食髓知味。幾年後他又推出了《倚天》第三集,內容將原著大改,說宋青書偷走九陽和九陰真經,練成陰陽人,電影起用當年邵氏力捧新人鍾楚紅,配搭狄龍和爾冬陞,結果在1983年台灣上映時仍有不錯反響。(2)

值得一提的是,80年代金庸作品雖然解禁,但唯獨《射雕英雄傳》仍然難途厄運。1982年在台灣上映,由張徹導演、傅聲和恬妞主演的《射雕》,便要改名為《大地群英》。(3)

金庸作品在港台再掀風潮,要數九十年代初徐克版《笑傲江湖》,有機會再與各位談談此作。

(1) 超委屈!這部金庸巨著搬上大銀幕 在台隱姓埋名才能播
(2) 金庸這部作品轟動全台 其實是香港失敗作
(3) 最經典金庸小說 電影版片名傻傻弄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