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宗師】「刀的真義不在殺,在藏」的兩個解讀

撰文:斷水流大師兄
出版:更新:

《一代宗師》有眾多金句,除了跟武術相關,亦跟生活相關,而且當中很多也多重解讀,令人細味。
今天想跟大家談談「刀的真義不在殺,在藏」這一句,也談「武德」。習武者不應好勇鬥恨,不應欺負弱小,是本份;但不代表反過來被人欺負時,只能躲避閃縮、被人凌辱。

第一個解讀:武術不是為了爭強好勝                                     

雖然說是兩個解讀,但我認為兩個說法有其關連。

在戲中,馬三知道師傅宮寶森要跟南方拳師搭手,爭強好勝、希望強出頭的他在金樓跟其他人打了一場,放話一句「要見真彿,得先過我馬三」。結果師傅責問他:

"你知道為什麼刀得有鞘? " 宮寶森
"因為刀的真意不在殺,在藏。"馬三
"你的刀太銳,得在鞘裡好好藏藏。"宮寶森

馬三的爭強好勝之心「太銳」,不懂「藏」著會壞了事情。當然也可解讀為宮寶森怕來了南方,徒弟這樣幹,成不了南北交流,也怕壞了名聲等等。但肯定的就是師傅覺得自己徒弟連基本「武德」也沒做好:因為武術修練為的不是跟別人逞強,不是沒理由去找人打架,不是單單證明自己比別人能打。

雖然馬三說有師傅在「出不了亂子」,宮寶森說自己「藏不住他」,但最後確是師傅壓了徒弟離開佛山,所以實際上宮寶森在當時確實還是他的鞘。

(點擊圖片查看《一代宗師》的人物資料)

 

第二個解讀:未出的刀最有威懾力

如果單單拿「因為刀的真意不在殺,在藏」出來,我的另一個解讀是「很多時候不需要用刀,事情就能解決,因未出的刀最有威攝力。」

把刀拔了出來,就沒什麼變數,因為要開打了,那問題就餘下如何打。但二人談判,刀未拔出來,雙方就要顧慮很多事情:會動刀嗎?如何拔刀?什麼時候拔?我應該先做好防禦?有可能避免衝突嗎?我會受傷嗎?我要為這種事動刀嗎?等等。

就正如未射的核彈才有威懾力,射了核彈後就只餘下互相復仇,其時也不存在「擔憂」與「害怕」,因為已經是互射時候。

我很喜歡的一個拳賽分析者Jack Slack曾說過什麼是「給予壓力」:

壓力更多是靠沒有被打出的拳頭,而非已出的拳。施壓的是「打擊的威脅」(Pressure is the "threat" of punches)。

壓力,是你一直在你的對手面前,利用你的存在和「打擊的威脅」,迫使他進入不舒服的狹小空間,並在有利的時候打出真正的攻擊。

壓力是利用「打擊的威脅」將對手推向不利的位置。

一個已打出的拳頭,己不是「威脅」,是既成事實。如果回到馬三去看,出了手開打,就沒了威懾力,別人就只是想跟你打,也沒法處理其他問題。當然宮寶森不是想南下「靠嚇攞威」,他用意當然是好,但試想想沒有威懾力他能南下?他能以「高半班」的武者身份跟南方拳師說話?

Jack Slack是著名的搏擊運動分析專家,他在FIGHTLAND有常設的博客。而在技術以外,他也分享了一些武術思想,值得大家閱讀(http://bit.ly/2wPEa9a)

 

但如果永不使用,其實沒有意思

很多人學武的原因,不是想「蝦蝦霸霸」,只是想保護自己,僅此而已。

但保護自己,有「武德」,並不是指永不出手。如果被人欺負,也不懂防衛自己,那為什麼要學武?試想想,如果對方知道你永不出手,為什麼還要避諱你?

威懾力、壓力的背後是「具威脅的可能」,例如那未打出的拳頭,以及未射的核彈。如果沒有這背後的可能,就沒威懾力。學校的惡霸不會去招惹那個會反抗的人,而會找那些弱少的去欺負,欺善怕惡是他們的本質。

不要誤會,我不是叫人「唔岩就要打」,也不是叫人「用武力解決所有問題」,「威懾力」也不等於「武力」,而是說很多時候根本不用打、不需要打,但先要條件是別人知道你會用某些方法去反擊,會保護自己。

因此空手道的格言是「空手無先手」,而不是「空手不出手」。如果有欺凌者知你打不還手,只會愈來愈專橫跋扈、肆無忌憚。不要以為順著欺凌者的意思就能相安無事,學校的欺凌片段大家也看過,要求只會愈來愈過份,低處未算低。

大家都有不被侮辱的權利。當然尊重別人,不需要因為什麼威懾力,但別忘記這世上有壞人,有恃強凌弱、橫行霸道的人。當你已對欺凌者說不,但他還是刻意要繼續,不一定要用武力,但你一定要找個方法讓他知道,他不可以繼續欺負人。有「武德」、「自律」這些優點不應該被欺凌者利用。

希望大家能在生活中好好保護自己和家人,捍衛自己的尊嚴,以及所在的地方。今次係咁多。

希望大家都能好好保護自己,祝各位平安,加油。(圖片擷取自http://bit.ly/2I8OL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