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編週記】解構搏擊中的聲東擊西

撰文:賴家俊
出版:更新:

大家好!我是編輯K。「聲東擊西」是中文很常用的成語,據說源自古書《三十六計》,而早於漢代的《淮南子‧兵訓略》亦已載有相類的戰法(原文並未以這四字概括)。這個詞語意指製造攻打東邊的聲勢,實質攻擊西邊的意思,應用於戰場和對戰上。人大了,接觸更多武術,發覺「聲東擊西」在搏擊上可以有幾個層次的理解。

還是孩提時代的小學雞理解,以為「聲東擊西」真的會以聲音配合動作來戲弄同學。例如指著某個方向,煞有介事的緊張表情說「老師來了!」待同學轉身觀看時,偷偷收起同學的東西。小孩打架時,依樣葫蘆,佯稱有大人或老師來了,待對方分心而施以偷襲。

以上搗蛋行為,現在成年回頭來看當然換來莞爾一笑。而在接觸更多搏擊或武術技術後,會發覺這個「聲東擊西」技法,在製造聲勢時全不在「聲」,而是靠令人迷眩的假動作或引導對方向一個陷阱觸感來施以突襲。

兵器交戰不要盯緊兵器

圖左起為正架(Orthodox),右為反架(Southpaw)。(圖片來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McVTHUKGp8)

在迷眩假動作方面,很多時武術在用招設計上,刻意將某幾種招式有相類的起始動作,但打出不同的路徑。這個時候,就很靠受襲者視覺上對對手細微動作的判斷,以確保突襲未能得呈。
可以說所有武術流派都有這類技術。

隨便舉個例子,以打擊技為例,左架的Kickboxer的「雙重威脅」,也就是左直拳與左旋踢即是其中一種。根據斷水流大師兄的說法:

「在正架與反架的拳手作戰時,因為前手被中和(neutralize)了,所以主要打擊就來自後手,尤以後手直拳最有威脅。而反架比起正架拳手有的另一優勢,就是左中段踢可以打中對手肝臟。

可怕的是,直拳、中段踢及上段踢的預備姿勢極度相似,所以每次左架拳手打出左直拳或者左踢時,對方都要猜。如果對方出的是拳,正確的反應就是用手拍開,或者向出拳手的手肘方向閃避,但這兩種做法都會向高踢露出破綻;相反,如果對方用高踢,用手護側面是個還可以的做法,但就正中直拳及中段踢的下懷。」

這就是視覺上,相似的出招動作但打出不同攻擊角度,一旦對方估算錯誤,便會吃了一招。而這種在視覺上微妙判斷,在打兵器時尤為要留意。

記得學兵器時,老師曾叮囑千萬雙眼不要追棍追兵器,意思是因為中短兵器較一般雙手可以打出更多變化的攻擊角度,中短兵器對戰時,很流行繚繞兵器擾亂敵人視線和判斷,不夠經驗者難免會看著對方的兵器來去來避過攻擊,但打兵器的攻擊判斷不在兵器本身,而在操持兵器者的雙手,所以應該留意持兵器者的手或膊而不是兵器。

據知在部份居合中,上斬和袈娑斬在起手的時候都有相類的起手動作,讓人猜不到斬下來的方向是向正中或側斜斬下,但落手時袈娑斬的左手會保持中軸,一來確保穩定切入角度能作有效斬擊,而且不會因過份大動作露出破綻,而居合中拔劍時劍鞘偏指向正中位置,亦讓對方猜不到拔劍者是斬上、中或下。而在雙魔杖中,當打例如sinawali等棍花時,若果對方不斷追盯著棍花的軌跡,很易分心遭到攻擊。

引導對方觸感

另一種所謂「聲東擊西」不靠視覺欺騙,而是製造觸感陷阱。拳術中的「借力打力」或「四兩撥千斤」是相近的概念(但不盡同),意思指對方重擊打來時,我不硬接,而是用手和整個身體搭著對方身體或手部,順著他發力的軌跡,將這攻擊帶離我的身體,然後順著這個發力軌跡將對方推向一邊。若果理想,附近有牆壁或其他大型物件,把對手順勢推過去以構成傷害,但這時候是順勢而不是製造陷阱。

若製造陷阱則可舉兩例。例如在MMA,Fabrício Werdum跟Mark Hunt比賽時,就忽然把注視點放到Mark Hunt的腳上,並且輕輕下潛,令Mark Hunt以為對方想用抱腿摔而把防守向下移,以準備防摔;誰不知原來是陷阱,Fabrício Werdum 即時用跳膝攻擊,直擊Mark Hunt的面額,追加攻擊後Werdum 以TKO 贏得賽事。

又以一個短刀的常見手法為例。若以右手持短刀刺向對手腹部,對方以右手前臂發力(由左向右)想撥開我持刀手的前臂時,我便順勢以左手搭上對方的右手,跟著他由他左向右的發力軌(即我方右向左)撥他右手,同一時間我的右手向自己內收,同時把刀刃轉向對方壓著我的右手,相對作用力把對方割傷。(這個是武術練習,未有專人指導各位切勿模仿。)

製造觸感陷阱,讓對方跟著我想他發力的軌跡發力,然後施以攻擊,也是搏擊中的「聲東擊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