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擊.網形面罩】18世紀已見雛形 致命悲劇後開始獲得世界重視

撰文:衛爾良
出版:更新:

早前介紹歐洲中世紀板甲時,那只有兩道細縫的騎士頭盔有沒有令大家聯想起劍擊呢?劍擊中,劍士以頭盔面罩遮住面孔,持劍對決的形象,的確有幾分古代對決的味道。但大家又知不知道,這令劍士面容若隱若現的劍擊面罩是何時出現的呢?

延伸閱讀

【中世紀騎士】淺談15世紀歐洲板甲的性能和弱點

【中世紀鋼鐵人】捷克團隊專拍歐洲劍鬥 忠實呈現騎士板甲威能

古代面罩的各種應用

面具在不同文化中具有特殊的歷史文化意義。例如黃金面罩便是邁錫尼文化的特點,在古埃及和古希臘都有相應的面具傳統,跟他們的生死觀有關。面具亦是一種古老的戲劇表現手法,出現在不同的戲劇文化中,如古希臘悲劇、古羅馬鬧劇、中國的儺戲、意大利的即興喜劇、日本的能樂等。

除此以外,面具亦發展成具有保護性能面罩,甚至跟頭盔一同使用。類似的擊劍面罩最早出現於公元前1190年。在古埃及由拉姆塞斯三世建造的神廟的浮雕,描繪了法老組織的體育比賽中,有些劍擊選手便載上面罩作為防具。

在古羅馬的競技場上,頭盔有時會連有面罩,是角鬥士別具意義的裝備之一。它能罩住五官,讓角鬥士和觀眾雙方皆擺脫人性的束縛,一方面維繫角鬥士僅存的尊嚴,另一方面減輕觀眾對戰士的悲憫與同情之感。當競技場上殘酷的一刻來臨,必須殺死角鬥士或長期共同生活、受訓的戰友時,對手便會獻上自己的頭盔以示離別與敬意。

在軍隊中,面罩亦被應用至不同層面當中。以帝國元首政治時代的羅馬輔助騎兵為例,他們有配戴面具的習慣,但那些面具是一種儀式用具。在軍團長、防線總督司令官甚至皇帝前來校閱參觀時,騎兵在演訓上才會使用,而同時在演習佩戴面具也可以盡可能降低誤傷的風險。而在真正戰場上,羅馬騎兵就只會有制式頭盔,以確保有士兵有良好的視野。

面罩亦作為保護裝備及震懾敵方士氣的工具而存在,例如有薩頓胡的盎格魯薩克遜頭盔、古希臘的科林斯頭盔、金軍鐵浮屠的遮面札甲、日本武士面具等,亦有以面具作為特徵的將領如宋朝狄青、南北朝的蘭陵王等。

可是,無論是哪一種面罩,都跟今日大家所見的劍擊網形面罩截然不同⋯⋯

延伸閱讀

拳擊、MMA、跆拳道、空道的頭盔有何差別?

【日本槍術】軍隊多用敲打而非扎刺 反而有利於攻擊盔甲武士

劍擊網形面罩的發明

大家所認識的網形面罩要直到18世紀後半才面世,傳聞它是法國劍擊大師在1776年發明的。在1787年Rowlandson的畫作中,便描畫劍手配備了金屬面罩。但這並不表示在這之前沒有任何劍擊面罩,只是它們的外形跟一般戲劇面具一樣。

1787年Rowlandson的畫作中,左下角便描繪了劍士配帶面罩的情況。(圖片來自:Thomas Rowlandson , Wikimedia Commons)

無疑金屬面罩的發明把劍擊帶到更高的境界,可是它最初出現時,劍手認為配備面罩練習或對決,是對對方技術的質疑和不尊重,所以甚少配備面罩練習和比試。後來由於意外頻生,面罩才得以漸漸普及。

以上是1780年的劍擊頭盔及及1800年代後期的軍刀頭盔設計。跟今天的劍擊面罩相比,當時的金屬網顯得相對疏落,金屬綫亦比較粗。

現代早期的金屬面罩,是以普通輕細金屬絲材質造成。它的防護性能不強,不能讓劍手免於危險。在1982年世界劍擊錦標賽中,蘇聯花劍冠軍斯米爾洛夫(Vladimir Viktorovich Smirnov)便不幸被擊穿面罩當場死亡。這喚醒了人們對面罩真實保護性能的關注,此後對金屬面罩的抗擊力立下嚴格規定。時至今日,今天的劍擊面罩即使受到160公斤的衝力,亦不會因此變形。

除了網狀面罩外,國際劍聯在2002年曾推廣使用透明面罩。它的設計主要維持了金屬網面,只是把眼鼻部位改以像玻璃一樣透明而堅固的聚碳酸酯材料造成。它的設計使觀眾能夠觀察到選手在比賽時的表情神緒,增加了賽事的可觀性。但由於在應用上仍然存在種種問題,而且在2009年歐洲青少年劍擊錦標賽中,出現了輕劍貫穿面罩透明部分的意外,所以國際擊劍總會便禁止在輕劍及重劍項目中使用透明面罩。

最後讓大家看看,現代劍擊面罩的製作過程。

相關文章

面甲:保護以外還有這個功用…..

【盔甲摔跤】騎士武士都懂 應對盔甲的古老技術

【鞭鐧】電影狄仁傑手中兵器 真身是古代中國的破甲兵器

【瑞士戟與長柄大斧】歐洲中世紀的破甲兵器

【日本槍術】軍隊多用敲打而非扎刺 反而有利於攻擊盔甲武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