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三國】屯田制財產私人變公家 無自由做到死終引起民變

撰文:撐場來稿
出版:更新:

【文章原刊於01撐場,歡迎下載香港01 app,與星級作者一同討論喜愛話題。】

人口猶如塵芥的地獄繪圖歷歷在目,假設你身為小賤民,偏偏有足夠幸運值避開戰火、食人賊跟人口販子的魔爪,還在政府安排下當個屯田民,生活將會有什麼變化?作為三國時期農業的核心現象,曹魏屯田制往往伴隨着「恢復生產」、「穩定民心」等稱美,但以事論事,屯田制究竟是什麼?當個屯田民真的能安心過活嗎?「不幸穿越三國系列」,現在為大家送上第二集,農業篇。屯田的肇始想當年,筆者對於屯田制的認識係由SLG《三國志VII》開始,若果君主佔有許昌,手下有武將韓浩,便可觸發歷史事件「屯田制」,召集流民,提供牛隻等農耕公具,開墾土地,提升生產,增加儲糧。對於開局時首重種田的玩者來說,是一件頗為肥美的事件。

三國時的屯田民已十分幸運。(gettyimage/視覺中國)

在歷史中,除韓浩外,屯田制的主要推進者還有棗祗與任峻。棗祗跟韓浩一樣,也是這個制度倡議者,據《三國志.任峻傳》注《魏武故事》,當曹操破黃巾定都於許,得到勞動力、農具、耕牛等生產工具,棗祗隨即建議推行屯田,並主張收成由農民及政府按比例攤分。於是,曹氏招募百姓屯田於許,又設置屯田官於各郡各國,施行數年:「所在積粟,倉廩皆滿……軍國之饒,起於棗祗而成於(任)峻。」

順帶一提,這位任峻先生不但以典農中郎將身分主持屯田事務,在官渡之戰還負責軍糧兵器之運輸,當時袁紹軍多次襲擊糧道,任峻要以千輛糧車為一隊,排成十路並進的方陣,再加上雙層軍陣保護運糧隊,方使袁軍不敢接近。從這個細節我們可以見到,曹袁官渡之戰,曹軍從前線到後勤,都是水深火熱,驚險萬分。

公家私有農屯田制非但穩定了糧食生產,解決曹軍軍糧不足的問題(終於不用吃程昱老頭的黑心人肉糧),為霸業打下堅實基礎,從統治者角度而言,屯田制還有一個絕大的好處,就是將土地及人力公家化。大家還記得人口篇內容的話,應知道北方因為戰亂而出現「地廣人稀」之現象,原本私佔大量土地的豪族亦自身難保,導致「民人分散,土業無主,皆為公田」(《三國志.司馬朗傳》)。換句話說,不論是曹氏廣開屯田,還是你在遊戲中漫不經心按下「開發」指令,實際上做的都是開墾豪族丟棄的荒地,將原本的私家田,變成滿足國家軍需的公家田。

程昱(《三國》劇照)

在讓流民復耕的意味上,屯田制的確有惠及平民的側面,然而,屯田終究是戰亂時代為滿足軍糧需求的一時權宜,把軍需制度誤解為惠民政策,是三國其中一個時而出沒的會錯意[1]。在政權膝下的屯田民,一則要接受強制遷移從事勞役,二則接受典農部(中郎將、校尉、都尉)的軍隊式體制控制,三則肩負嚴苛稅率(用官家牛,上繳六成收穫;用私家牛,上繳五成收穫),這個負擔當然不是用來維持甚麼社會保障或者福利網,而是用以供養軍隊完成所謂的大一統事業。

到頭來,曹魏之屯田,本質實無異於豪族地主的私有佃農,苦況甚至猶有過之,《三國志.袁渙傳》直言:「是時新募民開屯田,民不樂,多逃亡。」雖然當時曹操跟從袁渙建議,不強制遷移屯田民,不強行徵用人民屯田,可是在人口(生產力)銳減、征戰連年等殘酷的客觀條件當前,曹操的善意只能夠維持一時,直至建安二十年,我們還見到曹操打算將西涼的民眾遷到河北補充生產力,落得民眾「擾擾不安」,需要張既以策安撫(《三國志.張既傳》)。

苦不堪言的勞役最終只會逼百姓民變。(網上圖片)

對於苦不堪言的勞役與束縛,一個更加淺白易懂的反作用就是民變,屯田民呂並的陳倉叛變(215年)、侯音之亂(218年),起因都是屯田的勞役之苦。所以說,就算你在三國時代成功保住賤命、有田可耕保住生計,也只不過代表你的人生難度由修羅級稍稍降低至困難級。但正所謂「逃避雖可恥但有用」,自問受不了的朋友,請想盡辦法逃到西蜀吧,說好是天府之國,又遠離戰火,當然不用依賴屯田這種非常手段來生產軍糧吧[2]!

[1]一個通俗的例子,就是電影《關雲長》以「屯田利民」這點來稱讚曹操。

[2]陶元珍著,1989年,《三國食貨志》,頁33

撰文:KANA
前遊戲雜誌編輯,現職日語翻譯,著作《打爆真.三國歷史》現於港台各大書局及電子書店有售。

【編按:文章題目為編輯所擬,原題為「不幸穿越三國我的人生突入修羅難度.農業篇(三之二)」​】
(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