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美學】港產蒸籠入選My Found MUJI展覽 感受平民智慧之美

撰文:陳雅菁
出版:更新:

一座古舊的建築物有機會獲得保育,可是流動中的傳統工藝卻往往被遺忘。盛著熱騰騰點心的蒸籠、祖母買菜必備的竹籃、儲存泡菜的醬料甕,它們的歷史你又知道多少?無印的Found MUJI 企劃,搜集各地獨特的文化和工藝,並於即日至8月20日,於PMQ作公開展示,希望能達至教育和傳承的作用。

概念始於14年前 「全球化」還是「舊文化」?

科技進步、資本主義不停膨脹、全球化加劇,令每個地方愈來愈相似。當地一直流傳下來的智慧和文化,也漸漸失去空間和關注。因此無印良品在2003年出現Found MUJI的雛型,目的是在世界各地找尋具價值而熟悉的日常用品,再在符合現代文化下作改良。企劃希望可以為這些日用品添上新的價值,並保留和支持富特色的文化。

My Found MUJI在2012年實行,品牌員工親身到訪不同地方,並和生產者交流,最後會進行展示會。今年,My Found MUJI在有溫暖氣候和漁農業發展蓬勃的東南亞展開首個海外企劃,由香港、台灣、韓國和中國參與在內。經過評審後,被挑選出來的日用品便會成為Found MUJI的商品。

四名地區代表,各具獨特智慧:
(品牌提供)

香港-竹蒸籠

每當帶著外國朋友遊覽香港,他們都嚷著要吃「dim sum」,而盛著美點的竹蒸籠,也不可以少看。竹有很高的纖維密度,蒸煮食物時可以吸收水蒸氣,免得減淡食物濃度,保持食材的鮮味。

要造出一個好的竹蒸籠,最重要的是師傅的經驗。他們單憑靈敏的觸感,便能分辨竹蒸籠內各個部分厚薄是否平均、大小是否恰當。竹蒸籠的外框和內框,亦要以人手適當的施力,然後屈曲成準確的弧度。

中國-竹籃

無論是民初還是古代的劇集,買菜的姑娘都會「提著花籃上市場」。手工感極重的竹籃,與中國的家庭和飲食文化可謂息息相關。中國擁有豐富的竹資源,竹生長迅速,用途又多,可以滿足中國快速增長的人口。

把竹削成竹篾,再用不同的編織方法,造出獨一無二的竹籃。因為編織方法簡單,成本低廉,竹籃是以往中國家庭的必需品。

(品牌提供)

台灣-芒草掃帚

說起芒草,只會想起陳奕迅在大東山的芒草群中拍攝的唱片封面?在台灣的鄉間和郊外地區,芒草是「老是常出現」的植物。芒草生長速度快,而早年的台灣遠遠不如今天的富庶,人們便就地取材,造出不同的日用品。

以前台灣農民會把芒草曬乾,再捆成掃帚,自用販賣皆可,亦為家中帶來收入。隨著工業發展,芒草掃帚漸漸息微,但對現在的老農民而言,也是一種寶貴的回憶。

(品牌提供)

韓國-醬料甕

回想起李英愛的代表作《大長今》,當中存放醬料甕的醬庫是其中一個叫人深刻的場景。因為韓國文化的普及,景福宮更在2012年把醬庫對外開放,向世界展示這個富歷史價值的地方。

醬料和發酵食物代表著韓國的飲食文化,要令泡菜、大醬、醬菜等食材妥善發酵,一定少不了一個醬料甕。醬料甕被稱為「會呼吸的器皿」,因為它透氣度高,能保存食物溫度,亦令它們不易變壞。

My Found MUJI 東南亞篇
展出日期:2017年8月4日(星期五)至8月20日(星期日)
展出地點:中環鴨巴甸街35號元創方A座2樓201室
開放時間:星期一至日 12:00–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