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熟女看電影】《鄧寇克》背後 沒男人保護女人才學會獨立?

撰文:黃漢兒
出版:更新:

《編寫美好時光》--一個關於二戰中女權崛起的故事。

同期上映的《鄧寇克大行動》和《編寫美好時光》,同樣以鄧寇克戰役作為背景,前者講述的是士兵在槍林彈雨下的營救事件,後者則是戰線後的電影人製作政治宣傳片的故事。"Their Finest Hour"來自英國首相邱吉爾於1940年6月18日為鼓舞士氣的公開演說:" Let us therefore brace ourselves to our duties, and so bear ourselves, that if the British Empire and its Commonwealth last for a thousand years, men will still say, This was their finest hour"-寄語勝利後回望艱難的日子,會是最光榮的美好時光。同時間,電影的魅力就是把觀眾短暫地帶到美好的景象中,與現實抽離。在艱苦奮鬥的戰爭中,找到一個避難所和盼望。

《編寫美好時光》

電影以二戰初期的英國作時代背景,用「戲中戲」包裝。在戰火瀰漫下,壯健的男丁都走到前線上陣,以往屈身於男人之後女性亦開始投入各方面的生產。女主角嘉特蓮原是文案部的秘書,正因所有的編輯都被征召參軍,她才有機會參與創作,而她的作品得到了中央宣傳部的賞識。當時的政府宣片需要加入女性的視角(皆因觀眾為女性居多),亦稱為"Slob"。嘉特蓮開始著手與拍檔巴克利編寫目的要振奮人心並以「鄧寇克大行動」作主線的劇本。從前期搜集資料編寫到拍攝期間,嘉特蓮遇上了重重的困難,先是發現故事主角並非如報道中的「英勇」、因劇本內容經常與政治部角力、發現丈夫偷情、在片場上遇到的種種不公......她慢慢意識到,亂世中要尋到作為自身、作為女性的價值。

巴克利第一次跟嘉特蓮見面時說:「這是妳寫的嗎?這份報紙我本來是拿來裹著條的。」可見當時的男人既需要女人的協助,卻又看不起她們。(電影劇照)

戰爭中的女性投身危險任務

戰爭,你會聯想起暴力、男性、炮火。而戰爭中的女性總與無辜、受害者、柔弱等形容詞相連。但其實不論前線抑或後援,亦處處可見女性的蹤影。二戰前的英國,在職的女性約有五百萬人,到了戰事的中期已經有多於七百萬的女性投身農場、工廠、甚至前線的工作。戰事初期招募了女性加入婦女輔助空軍(WAAF)、婦女皇家海軍局(WRNS)。直到1941年,英國歷史上首次向婦女徵兵,據布萊頓大學的統計,最高峰時期有十八萬多婦女加入了婦女輔助空軍,七萬多人加入婦女皇家海軍局,有三千二百女性加入了特別行動局(SOE),負責秘密特工和地下無線電偵察這類高危的工作。

摘錄自BBC人民戰爭檔案,Eugenie Balderstone是其中一個從深閏被帶到備戰工廠的女性。她回憶當時在彈藥製造廠的日子:「我用過高爆炸性的黃色粉末製作炮彈,粉末將我的皮膚和頭髮都染成黃色...即使穿上面罩和工作服,皮膚亦會出現皮疹。」可見戰前的女性可謂十指不沾陽春水,國難當前,令她們奮起抗爭,擔起從前只有男性會做的的工作。

「許多男人會害怕,戰爭完結後女人不肯乖乖回到原來的盒子裡。」
電影對白

片場中的女性

說回電影,女性主義的討論集中在電影夢工場,女主角嘉特蓮意外地投身了電影行業,首當其衝的就是面對同工不同酬的問題。作為片場中少數的女性,既無權又無勢,第一次進入片場就被誤會成影迷、遭大牌演員羞辱、最後更被趕出片場。守舊的時代過去,代表著不公的現象會消散?機燈的工作還是以男性為主,梳化服的工作仍以女性擔任居多。偶爾的倒轉除了讓人感到驚訝,更多的是疑惑和質疑。你的性別,似乎亦決定了你能力的極限。

社會上的性別定型,是因為我們的故步自封。所謂男女平等,是指女性的權利跟男性看齊,並不是看齊之餘還倚靠女性的身份獲得更多的權利,譬如大多數女性會認為勞動工作應由男性擔當。所以,我們要了解的是個人能力上的極限,並不是了解作為一個女性的極限。

還未得到別人賞識前,女性這個身份讓她無法參與開會討論。(電影劇照)
巴克利看了嘉特蓮的劇本:「太長了,減一半。」她:「哪一半?」他:「妳不需要的那一半。」(電影劇照)

電影讓人看見從前的封閉,亦反思現在的不足。接近兩小時的電影,節奏淡然且對白精妙。唯獨不滿意的地方,就是結局故意安排巴克利的離逝以激發起嘉特蓮的鬥志。難道要失去男人的保護,女人才學會獨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