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味滿足自我會有損幸福感?研究:幫人開門、讓座可減壓﹗

撰文:謝穎紅
出版:更新:

每次感到生活不順時,都會想起由Will Smith主演的電影《The Pursuit of Happyness》,故事講述主角面對接二連三的困境,還是努力的追求幸福人生,希望可以給兒子一個更美好的未來。故事勵志又正面,看後的確令人覺得天無絕人之路,然而,追求幸福究竟是怎麼的一回事?

《Eat Pray Love》

尋找幸福是不少人窮一生力氣都想做到的事,但「幸福」這詞實在太虛無縹緲,一百個人有一百種看法,每人對幸福的定義都有所不同:有些人認為幸福是事業成功﹑有些則認為生活平平淡淡就足夠。不過相信無人否定幸福是從內心出發,只要內心幸福快樂就是富有,而且近年不少人提倡靜坐冥想﹑坐禪等追求內在運動,透過認識內在的自己去提升幸福感,令「Happiness comes from within」(快樂來自內心)這說法更具說服力。諷刺的是,近日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心理學博士Samantha Boardman 認為若人們只專注在認識和關注自我,很容易「走火入魔」變為自戀,甚至是只顧自我利益的自私鬼!

《請和這個沒用的我談戀愛》

和家人和朋友保持聯繫最幸福

首先要搞清一個觀念,好好照顧自己是對自己負擔任的一個行為,不過有些人卻太「專注」於自身上,認為所有事情都應將自己的感受放在首位,反而會失去幸福感。《New York Times》專欄作家David Brooks感嘆,今天人們生活在「大我」(Big me)文化中,不少人認為人際關係是難搞的難題,以追求自身幸福為借口去犧牲身邊人際關係。諷刺的是,一個名為《Very Happy People》研究表明,專注於「大我」的人實際上是在損害幸福,最幸福的人反而是和家人和朋友保持密切聯繫,因為他們能夠給予不同意見,有助我們看到事情的另一面。

《海街日記》

多幫人能助減壓

而另一個名為《Prosocial Behavior Helps Mitigate the Negative Effects of Stress in Everyday Life》研究結果也顯示出,願意向其他人伸出援手的參與者,好像幫人開門﹑讓座等行為,他們的壓力水平和情緒都比沒有幫助行為的人為高,多為他人做事能夠幫助緩解壓力。Boardman指出,願意和其他人聯繫交談的人,即使是萍水相逢的陌生人,都會比其他人呈現出更高興的心情。如果某天你心情很糟糕,不要以為躲在自己角落自舔傷口,花一天時間尋找自我就會無事。反而把這種精力投入到與好朋友共聚﹑和家人接觸,甚至在咖啡店裡和陌生人開始談話,出來的「療傷」效果可能比你想像中理想的多。就如電影《Eat Pray Love》中的女主角Elizabeth一樣,在認識和追求自我的同時仍打開心房去接觸不同人物和文化,這才是「Happiness comes from within」的最佳演繹!

資料來源:byrdie﹑mindbody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