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說明書】25+1理財哲學:要有自己步伐,窮一半,富一半

撰文:許芷婷
出版:更新:

在這份工作以前,有一陣子筆者一連做數份兼職,每天起來便是上班,晚飯也是在十一時多才有時間吃,可是收入不俗。朋友都不明所以,覺得我著實辛苦了自已,時時道:「你不需要那麼多錢。」我想,生活豐儉由人,我確是不需要那堆錢的。只是,筆者需要那安全感與那一份「交代」。

(vcg)

25+1困惑:人工還是一萬多,是一種失敗嗎?

(《29+1》劇照)

原諒筆者必須要以這樣「俗」的一句話引君入甕,因為這樣庸俗的一句說話,相信在不少人的腦中都想過。確是庸人自擾,但我們都不過是庸人,不是嗎?

筆者身邊的朋友不乏專業人士,一比較,立即覺得自己是「貧窮戶」。

明明從前坐在旁邊,一起上課,一起吃飯,那時「飯錢」我們每天只50元,她點漢堡的話,我便要雞塊,因為可以一人咬一口。金錢,在那個時候,就是這個意義。到了後來,我們各有志向,工作兩三年後,我們薪金差了一倍有多,有些師兄師姐甚至已經置業,筆者不禁反思,自己在做甚麼呢?也終於有點動搖,想起家人時時說:「別讀文科!」

朋友提醒:「你不是在做喜歡的事情嗎?」筆者不敢妄下判斷,二十多歲賺一萬多是不是一種失敗,因為「失敗」一字太重,自問當不了大眾的「專業人士」,沒有本事對着電腦當個活死人,也沒有能耐終日無所事事、說說是非便渡過一天,便「認命」做自己喜歡的事,即使人工未如理想。人生總有不同階段,當你還可以追的時候,當然追。

人工多少不能定義一個人的成敗,但他或她所做的事能,而每人的步伐不一,又何必硬要要自己跟別人比較?只要抱持着這信念,世界開闊多了,你的努力也不會只在一個數字上,而是找生命中自已真正喜歡的事。

只是,說「金錢不重要」這樣的話,又未免太天真了。筆者不願看理財資訊,便試試從最喜歡的作家中找榜樣,來定下自己的步伐。

 Virginia Woolf(吳爾芙):「女人要有自己的房間,和一筆屬於自己的錢。」

(《失戀急讓》劇照)

吳爾芙的「女人要有自己的房間,和一筆屬於自己的錢」,是筆者對看自己訂下的目標,也認為絕對值得女生們參考。

所謂的「房間」,即空間;自己的一筆錢,即無關誰人的積蓄。而這兩道規則,不管獨身還是婚後,都不應改變,因為那樣才可確保女人的自由。即使二人相戀結婚、即使生兒育女,女人還是要有自己的空間,也要有自己的能力,而這一切都不能與金錢分割。

開「聯名戶口」,是筆者最反對的事。因為要是你沒有「放進去的錢,就如潑出去的水」的信念,那「聯名戶口」定必會令到二人關係係比難看。或許有人覺得儲蓄不難,但「空間」在香港卻不容易。筆者不能否認,只是,筆者身邊不乏前輩即使收入不俗,半輩子還是租房子,快樂得很,因為沒有太多得想像,也不硬把自己生活化作磚頭。

林語堂:「窮不至窮到付不起屋租,而有錢也不至有錢到可以完全不工作,或可以隨心所欲地幫助朋友。」

(《失戀急讓》劇照)

筆者的偶像林語堂所奉行的生活哲學,是筆者一直夢寐以求的。因為他不似其他文人,空談一堆不設實際的理想,他知道看書的人跟作者一樣,同樣要生活。因此,他說的話正好把我們拉點地面,生活要談實際的,因為你即使喜歡一本書,也要有時間、飽足的身體、椅子與書架。

在匱乏之中,甚麼精神上的享受都是廢話。因此他道,他所追求的生活指標是「窮不至窮到付不起屋租,而有錢也不至有錢到可以完全不工作,或可以隨心所欲地幫助朋友」。窮一半,有空間做自己喜歡的事;富一半,讓自己有空間享受到生活的美好。

在這樣消極的香港,這會否是我們的生存之道呢?

*以下是一些儲蓄小貼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