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壞女孩」顛覆傳統倡對抗暴力 追求公義捱批「讓人不愉快」

撰文:周咏詩
出版:更新:

「保持初衷」是我們常常掛在嘴邊的話,只是當世道紛亂,所謂初心變成空話。

瑞典兒童文學作家Astrid Lindgren卻一直以正直善良的態度看待事情,正因如此,她能寫出《長襪皮皮》(Pippi Longstocking)這樣的經典童話故事,創造出Pippi這般別樹一格卻堅強可愛的孩子。

Astrid Lindgren。(Getty)

不受世俗束縛的「壞孩子」Pippi

即使你沒有聽過Lindgren的名字,也會對她筆下紅色頭髮、綁着孖辮的Pippi有印象。在世人眼中,她是那種「離經叛道」的孩子,母親去世了,做水手的爸爸失蹤了,年紀小小的她沒有進孤兒院,而是在家人留下的「亂糟糟別墅」中居住。因為在這裏,她可以自由自在地做自己想做的事,她可以把腳放在枕頭上睡;烤曲奇時,桌子太小,她就在地板上揉麵團;當她倒退走路時,旁人覺得奇怪,她會理直氣壯回答對方:「我們不是活在一個自由國家嗎?我愛怎麼走,就怎麼走!」

Pippi是不少人眼中的經典角色。(IG@sabrinakadventures)

在香港家長眼中,Pippi或許就是一個不受控制的壞孩子,作為被主流社會熏陶多年的成人,大概早已忘記了那份敢於表現自己的勇氣。更甚是,他們總是擺出一副身處高位的姿態批判孩子。久而久之,孩子漸漸也失去了那份不顧世俗眼光的率真,成為大人眼中乖巧的好孩子。「乖」了太久,於是忘記了世俗框架可以被突破,生於自由國度,我們卻連漸漸失去自由也不自知。世界都嫌棄像Pippi這樣的孩子,包括如瑞典這樣崇尚民主自由的國家。瑞典著名教育家John Landquist在Pippi的故事出版翌年,撰文批評Pippi是會「讓人不愉快的東西」。在某些大人眼中,不守規矩大於一切,讓他們看不到Pippi原來正直勇敢,在故事中會教訓欺負別人的壞孩子,為自己的朋友「出頭」。

我認為不應有任何形式的暴力。
Astrid Lindgren
+2

未婚媽媽成國寶級作家

Astrid Lindgren寫下這樣的一個故事,其實在映照她的人生。她出生於保守的天主教家庭,有點叛逆的她與保守的宗教文化格格不入。她把一個個新穎的點子化成故事,得到編輯青睞,16歲就成為報社實習生。她愛上了已婚的編輯,後來意外懷孕,在那個年代,未婚媽媽仿佛被判了道德上的「死罪」,她決意遠走丹麥,生下兒子。起初因為輿論壓力,她把兒子交給家人照顧。只是她自覺與兒子關係越來越疏離,因而決定不論多辛苦,也要親自照顧兒子,每晚都要跟兒子說有趣的童話故事。

瑞典的20元鈔票上刻有Astrid Lindgren和Pippi,足見她對瑞典的影響力。(Twitter@docm77 )

後來,她結婚,更添了一個女兒。作為母親的她不只說,更下筆寫,Pippi就是Lindgren說故事給女兒Karin聽時無意之中出現的角色。即使已為人母,經歷過挫折、社會上的批判,Lindgren的稜角尚未被磨平,她始終以善良正直的心面對這個世界的不公。

1978年,她獲頒德國獎項「Peace Prize of the German Book Trade」,受邀到德國演說,她的演講以「Never Violence!」為題,期間提及「人們憑什麼在家中,對無力抵抗的小孩拳打腳踢?」,此後她竭盡所能提倡人權與動物權。她的發現傳到了瑞典政府的耳中,他們在1979年修法,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立法禁止對兒童使用暴力的國家。

曾經在世人眼中的「壞女孩」,正因為不受拘束,那種「顛覆性」的思想,才驅使她勇於走出來為人權、為兒童發聲。她的文字成為了力量,影響了瑞典的政治,也在提醒着成為大人的我們,要時刻保持善良正直的心,與孩子同行。

參考資料:Nordic Women's Litera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