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與野獸】貝兒是斯德哥爾摩症患者?Emma Watson 解釋說……

撰文:林芷欣
出版:更新:

萬眾期待的迪士尼《美女與野獸》真人版,終在上周上映。女主角Belle(貝兒)被譽為最具女性自主意識的公主角色,由Emma Watson演繹可謂完美配合。但同一時間,Belle愛上囚禁她的野獸,到底Belle是女權份子,還是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患者?原來Emma Watson在接受角色時亦曾思考這問題。
雖然真人版本相對1991年的動畫版本,同是迪士尼出品,亦超過80%劇情還原(Belle的小村屋外型簡直是神還原!!),但新版明顯加強了對Belle作為自主女性的性格、行為描繪。

萬眾期待的迪士尼《美女與野獸》真人版,終在上周上映。女主角Belle(貝兒)喜歡閱讀、不畏強權,也不接受盲婚啞嫁,對鄉鎮上人人鐘情的大隻佬Gaston無動於衷,被譽為最具女性自主意識的公主角色,由Emma Watson演繹可謂完美配合。但同一時間,Belle愛上囚禁她的野獸,由最初反抗到心生同情,變成朋友,到最後愛上捕捉者,情節亦仿如患上斯德哥爾摩症候群般離奇。到底Belle是女權份子,還是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患者?原來不止大眾,女權份子形象突出的Emma Watson,接受角色時亦曾思考這問題。

(disney.wikia.com)

Belle是「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患者」嗎?

面對這問題,Emma Watson在2月接受《Entertainment Weekly》訪問時,曾如此回應:「這的確是我最初在糾結的事:關於故事是否關於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問題。」「事實上,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是關於被囚禁者接受、認同加害者的性格、想法,繼而不由自主地墮入愛河。但Belle經常與野獸爭拗,並時時持反對意見;她其實並沒有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患者的特徵,因為她一直保持獨立自主,至少她內心一直保持獨立。」

而其實2017年的真人版本中,Belle是主動提出與爸爸交換成人質,及後在擁抱時暪騙爸爸,並將他推出閘外,主動關上大閘成為人質。這「等價交換」的情節,亦減淡了Belle作為被動受害者的角色,反而突顯出其烈女性格(之後亦有被變成衣櫃的女歌唱家及茶煲太太盛讚)。不止於此,雖然真人版本相對1991年的動畫版本,同是迪士尼出品,亦超過80%劇情還原(Belle的小村屋外型簡直是神還原!!),但新版明顯加強了對Belle作為自主女性的性格、行為描繪。

(nerdist.com)
(Beauty and the Beast@Facebook)

真人版細膩描寫自主性格

有別於91年動畫版,Belle不再是自顧自沉迷閱讀,她同時希望教小女孩閱讀,這行為被不允女性讀書的男校長責罰。同時真人版劇本更希望突出其智慧,加入將她描繪成發明家的情節。(在爸爸離家後,她帶同驢子推動的洗衣滾筒機去洗衣,自己則不用動手,坐在旁邊獨自看書。)同時間,真人版的Belle在被囚禁後,明顯有設法想逃走,也將衣裙縛成長繩以作逃走之用,顯出她的不甘心。同時真人版也加深刻畫了兩者共同喜好(討論沙士比亞),以及野獸曾帶Belle回到過去,解開她對亡母的心結,以較動之以情,而非粗疏的相處去解釋Belle為何與野獸成為朋友,最終相愛。

(Wikipedia.com)

18世紀女性夢想投射

其實追溯至18世紀法國,這故事早已是當期時的前衛之作。女作家Gabrielle-Suzanne Barbot de Villeneuve在1740年首寫成此故事,相較當時婦女角色,Belle一角無疑是對女性自主的嚮往。「這個故事是由一位女性撰寫及出版,亦由一個女性角色作主導,一位深思熟慮並具知識性的女性,為自己作決定,完全不是那個世紀法國文學,或法國社會會出現的事。」喬治城大學法文系助理教授Paul Young如是說,他是教授17、18世紀的法國文學。「17及18世紀的法國貴族女人,特別是重要家族成員,沒有女人可因為愛情而下嫁,她們都是下嫁予父親的選擇,亦多是政治或經濟婚姻。」「我想這能令很多(當時的)女性讀者產生共鳴,亦是17及18世紀法國文學中非常常見的比喻。」對這個故事是否提倡女性主義的迷思,或正好以Emma Watson早前回應「事業線」照片的一句作結:

「女性主義是關於給予女性選擇權利,是關於自由與平等。」 “Feminism is about giving women choice,” she said. “It’s about liberation, it’s about equality.”
Emma Watson

參考資料:time.com、huffingtonpo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