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歷史.鄭寶鴻】銅鑼灣叫「紅香爐」?大坑點解有舞火龍?

撰文:政策 ‧正察
出版:更新:

我們今天暱稱 「老銅」的銅鑼灣,原來以前另有花名。掌故專家鄭寶鴻今集分享,銅鑼灣以前叫「紅香爐」,連地圖也會標示這個名稱,到底名從何來呢?

紅香爐的名字來源眾說紛紜(「政策.正察」提供)

上回講到,銅鑼灣的「銅鑼」其實是指過去圓形海灣、狀似銅鑼,因以為名。銅鑼後來經歷多次填海,成為今天維園、中央圖書館、皇仁書院的土地。

香港歷史博物館名譽顧問鄭寶鴻立足過去在海旁的大坑天后古廟,繼續與我們追憶銅鑼灣的「前世今生」,原來還有我們不知道的別名——「紅香爐」。紅香爐的名字來源眾說紛紜,其中一個傳說是這樣的:

相傳在海面發現一個紅色的香爐,有指是漂浮,有指是在海面上,或者在海邊發現。於是就將香爐搬到廟裡。所以這座廟又叫做紅香爐。
香港歷史博物館名譽顧問 鄭寶鴻
+10

天后廟也有古董紅香爐

天后廟今天依然屹立在天后廟道,而且有一組清朝「古董」紅香爐在古廟門外,上面刻著「燈籠洲天后古廟」(燈籠洲又是另一個別名,詳見鄭寶鴻談「吉列島」),供善信上香,還可讓我們想像一下紅香爐的傳說。

這座天后廟昔日香火鼎盛,每逢新年、天后誕,全港島的居民都會湧到天后廟。附近還有另一間香火鼎盛的廟字,就是在火龍徑、浣紗街附近的蓮花宮(觀音廟)。

舞火龍的習俗流傳了下來,成為我們的集體回憶和文化遺產。(資料圖片/黃偉民攝)

大坑舞火龍

鄭寶鴻又談到,大坑舞火龍的歷史,源於當年銅鑼灣一帶是沼澤地帶,衛生條件欠佳,「怕發生疫症,所以衍生了舞火龍的活動」。

如今銅鑼灣固然煥然一新,但舞火龍的習俗就流傳下來,成為我們的集體回憶和文化遺產。一年容易又中秋,政察.正察亦在此祝讀者中秋節快樂!

天后古廟與大坑蓮花宮位置▼

【本文獲「政策.正察」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