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規劃】如果德輔道中只剩下行人與電車……

撰文:黃泳樺
出版:更新:

想起中環,腦海立即浮現一幢幢摩天大廈,然後是塞車、空氣污染。德輔道中路面行車速度只是比行人略快。與其每天塞車,吸入廢氣,不如天馬行空一下。如果德輔道中只剩下行人與電車,放眼盡是一片草地,生活又會如何?

德輔道中聯盟建議將西至摩利臣街、東至畢打街的德輔道中由道路用途,改為行人專區,保留電車路軌,只准電車駛入。電車路兩旁街道鋪草地,改成休憩用地,釋出更多公共空間,讓市民舉行各種文娛活動,建立以人為本的街道,同時有助改善交通擠塞及空氣質素。

德輔道中行人及電車專區構想圖,馬路變成綠化帶。(香港規劃師學會計劃書截圖)

街道不只有汽車,還有行人

當德輔道中塞車情況,使開車與步行速度差不多,何不把馬路讓給行人?
健康空氣行動行政總裁馮建瑋

德輔道中僅長約1公里, 卻是中環塞車重災區之一。繁忙時間行車速度每小時只有約10 公里,比5公里的步行速度快不了多少。當步行與車行差不多快,我們是否可以不依賴汽車?馮建瑋認為,如果街道只用作通勤,以汽車為重,大家都只會關注如何最快由A點到達B點,那是高速公路,不是街道。

街道不只有車,還有行人。「現時行人被邊緣化,香港過去10年汽車的增長數字有23%,但道路卻沒有增長得那麼多。」健康空氣行動行政總裁馮建瑋指出,德輔道中寬約23米,汽車佔據7成路面,每邊的行人路只有約3米空間。究竟街道除本身用作通勤,還有甚麼可能性?他續指,若短途路程,道路設計應以人為本,除方便行人外,也應考慮路面空間是否足夠,包括公共空間,行人可以停下來,進行各種活動。街道不只是一條路,還可以有城市生活。

日前,健康空氣行動及拓展公共空間便把德輔道中附近變身為「POP-UP遊樂場」,擴闊公眾對街道的想像。【街道實驗】玩轉街頭 中上環街道變身Pop Up遊樂場

與電車同步,改善空氣質素

電車是香港的標誌,亦是德輔道中計劃重要的元素。電車載客量高丶零空氣污染物排放,有助改善中區空氣質素。干諾道中的交通流量雖比德輔道中高十倍,但德輔道中兩旁高樓林立,形成「峽谷效應」,空氣污染物難以散去。電車公司已同意建議方案,聯盟希望政府能採納建議。

我不是中環的過客

中環日間車水馬龍,夜間水盡鵝飛,上班族對中環大概沒有依戀。若他們可以拿着午餐盒到樓下的草地午餐,下班可以欣賞街頭表演,想法或許會有改變。「不想中環只有冷冰冰的大廈,若你願意留在某個地方,就自然會產生歸屬感。」健康空氣行動項目主任謝穎琳以自己作例子,笑說留在公司所在的西營盤比大埔居所還多,甚至下班也會在那裏「買餸」,全因那裏的街道不只是街,還有不少小店,各式各樣的人會停下與你交流。她希望德輔道中可以作為一個試點,即使週末大眾也會來到行人與電車專用區,享受城市生活。

外國成功例子:1969年,首爾的清溪高架道路,後來改建成休憩用地。(Seoul Metropolitan Government)
前首爾市長李明博拆除高架路,將被埋在石屎路地下的清溪川重見天日,改建成親水公共空間,夏天為市中心降溫,深受市民歡迎。(Flickr)

公眾或許會問,我又不是住在中環,改道對我生活有什麼影響?城市發展跟我的生活有什麼關係?

謝穎琳回應,聯盟舉辦多個街頭遊樂實驗,讓公眾切身感受城市生活體驗。「公眾以前未試過這樣在街上玩,未想像過街道可以這樣用,當他們體驗過這個過程,便會主動想爭取城市生活空間。」而以玩樂形式作為生活體驗就最為直接。

我們想玩,一般會留在家中,或者付費到娛樂場所。然而街道本身就是一個公共空間,她希望透過街道遊樂場讓大眾感受,當道路由以車為主回到以人為本,在街上坐下來看書,其實並不突兀。當街上有休憩空間,玩樂可以是不費分文,人人共享。她希望將來在街上玩巨型層層疊不只是社會實驗,而是普遍現象。「大家都享受這些消閒活動,我可以在這個地方玩,與其他人交流。」

馬路沒有車,可以嗎?

公眾或會疑慮德輔道中改為行人及電車專區後,會引致交通不便。謝穎琳解釋,當初聯盟成立有兩個契機,未來數年中環灣仔繞道落成,有助疏導交通,而港島西線亦已通車,可藉此重組交通管理問題。聯盟現有專業團隊與政府部門磋商,行人專用區反而是解決中區擠塞、空氣污染的一個可行方案。路面環境改善,行人不介意多走幾步,車主呢?「現時德輔道中8成是私家車或的士,大部分只有一個人,卻用一架車佔據路面,更有不少是『老闆車』。」謝穎琳希望車主改變駕駛習慣,以減低社會成本。商店則較關注「上落貨問題」,這個問題需要再諮詢商戶。

早於2000年,規劃師學會曾向政府建議「德輔道中的行人及電車專用區」計劃,但政府指技術未成熟,計劃無限擱置。念念不忘,必有迴響。16年過後,中環塞車、空氣污染漸趨嚴重,港島西線已通車,中環灣仔繞道快將落成,時機成熟,團體再次提出計劃,公眾及政府應一切如舊,還是來個變革,達致可持續發展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