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廟旁建文化廣場 團體反對 倡改建圖書館

撰文:陳穎然
出版:更新:

東華三院早前計劃把上環文武廟旁的空置校舍重建成21層青年宿舍,但後來承認改建校舍會影響該址的歷史價值,故建議以文化廣場作為「緩解措施」。
文武廟對面位置,一百年前曾用作戲棚,現時為休憩公園,性質亦與廣場相近。城西關注組張朝敦反對現時重建方案,指學校與文武廟的關係難以割裂。若重修昔日用作戲棚的公園,可以與文武廟和學校體現百年華人生活的歷史價值。方案仍在諮詢階段,市民可於3月29日前,向城規會提交有關計劃的意見。

圖左是計劃興建的青年宿舍,距離文武廟約2米。(古物諮詢委員會)

學校與文武廟共生 富文化價值

去年3月,東華三院在《文物影響評估》中承認,雖然東華三院李西疇紀念小學校舍空置10年,但拆卸學校會令選址失去與文武廟的歷史價值,因而在地下設立小型廣場,以作補償。惟城西關注組張朝敦表示,學校與文武廟的關係密不可分。

逾150年歷史的上環文武廟,於2010年列入法定古蹟。寺廟左側原為「中華書院」,後來由東華三院舉辦義學。政府把文武廟交給東華三院管理時,以《文武廟條例》規管,限制文武廟的資產用於寺廟修葺、辦學及華人慈善。張朝敦質疑東華三院違反條例,以文武廟的地方興建青年宿舍。

校舍與寺廟屬同一地段,僅距2.4米。張朝敦表示,學校與文武廟為共生關係。1848年港督與量地官的答問文件說明,當初土地用途為興建學校和建廟:「從1840年代開始,有文武廟,便有旁邊的學校,辦學是文武廟建廟的啟始目的,兩者共生,所以學校才會緊貼寺廟而建。」

張朝敦憂慮在廟側興建21層高的樓宇會影響文武廟的結構安全,亦缺乏對寺廟的基本尊重。學校位於寺廟最起始的地段,屬於寺廟的原始範圍,他說:「在寺廟的範圍沒有可能住得高過文武二君,否則對寺廟和神是大不敬。」

(袁智仁攝)

黎鍵《香港粵劇敘論》載,每逢神誕節慶,文武廟周遭充滿各種廟會活動,對面廣場的「大笪地」鼓樂喧天,熱鬧非常。時至今日,文武廟對面的歷史痕跡已然褪去,變成公眾休憩公園。

張朝敦指,文武廟對面的土地由華人領袖集資買下,作搭棚唱戲及宗教儀式之用。但現址建成公園,因而未能展現其歷史文化及建築群之間的關係性。

倡改建圖書館 延續文武廟辦學原則

善用廢置校舍固然可取,但文武廟、學校與公園(戲棚)三者有其歷史脈絡。興建青年宿舍與寺廟格格不入,而增設的小型文化廣場難以補足原有建築物群的聯繫,亦與戲棚的功能重疊。可有方法既能保留建築的文化意義,同時呼應時代的需要?

城西關注組不時擺設街站,了解居民的看法。張朝敦表示,很多上環太平山區及文咸街的居民希望區內設有圖書館。城西關注組曾經想過一些建議,例如在地面設立文化中心,介紹文武廟的歷史及昔日照片;一樓則改建成圖書館。圖書館可以傳承知識,延續文武廟辦學的意義;而文化中心則可以將遊客分流,疏導擠塞的街道。

政府去年12月,提出「點、線、面」的保育概念研究。保育不單是一棟建築物(點),而是涵蓋街道(線)和社區(面),古蹟周遭的環境亦影響歷史的氣氛。文武廟旁的學校重建成21層的宿舍,破壞歷史建築群的聯繫,在「線」和「面」上影響文物的價值。

向城規會提交項目的意見